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张彦飞
[导读] 一、为何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张彦飞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西安 710061
一、为何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历史学科特点的要求。康尼尔·李德说:“历史是指记录下来的或未记录下来的对人类往昔经验的记忆。”历史知识广袤繁杂,晦涩难懂,历史故事生动有趣,将历史人物融于其中,知识就变得生动鲜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物像一颗颗闪烁的星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历史研究离不开人物,历史教学更离不开人物教学。
        第二、新时代呼唤的要求。高考考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如2017年第1期《中国考试》,刊发了《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教育质量》。2018年6月,《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文章。2018年12月25日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内容;2019年第6期《中国考试》,《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学课程标准的导向也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前言”部分以简洁的文字深刻地阐释了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鲜明地强调了历史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却存在严重的“去人物化”现象,教师讲述历史,惯用“背景—过程—影响—结果”的僵化模式,“见事不见人”。同时,“教学主线”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应用日益广泛。正是基于以上两种情况,人物主线教学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三、教学有效性的要求。过去,我们往往拘泥于课时,教材的编排,教材上的许多问题没能深入探讨,更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导致对问题的分析认识不全面。而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趣味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立足于教材内容,以教学目标为指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将课堂教学有机串联起来。用学生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引导他们了解未知的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更具体生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如何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把枯燥、干瘪、结论式、符号化的“教科书历史”还原成鲜活、生动、丰富、有血有肉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历史”。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课程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精选教学课程。中学历史课程中,有些课程适合案例教学,有些课程不适合。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更适合主题集中、时间跨度不是很长(一般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相吻合)的课程,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五四爱国运动》等课。
        第二、要精选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浩如烟海,不是每位历史人物都适合作为教学的案例。在选取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因为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通过 “特殊”来推导认识“一般”。其次,所选人物还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毕竟我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有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所选历史人物较为生僻,将很难搜集相关资料,这样即使我们再有想法,也很难付诸实施,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第三、要精选人物经历。历史人物的经历往往非常复杂,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与之相关的,便一股脑的塞进课程中来。这样的结果便是人物经历冲淡了课文的主旨。每堂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是我们实现这一中心的手段,而不能让人物经历充斥整个课堂,冲淡课程的主旨。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有很多,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刘半农、钱玄同……但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刊,陈独秀是创刊人,所以只有陈独秀最为完整地经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发展过程。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执教北大,将《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往北京,从而将这批文化精英和先进青年聚集在一起。所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中的核心人物,是能与其他人物发生联系最多的人物。因此,在设计《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选择以陈独秀为主线人物。
        第四、要整合书本知识,找到人物经历与书本知识的契合点。在引入历史人物之后,如何实现历史人物和书本知识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的运用课本,敢于大胆整合教材。如经济史:《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从郑观应的一生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本课中,我便打乱课本原有体例,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一、时间刻度一(1842-1858):少年时代----看风云变幻;二、时间刻度二(1858-1872):青年时代----闯荡上海滩;三、时间刻度三(1874-1883):中年时代----商界“白骨精”;暮年时代(1 9世纪末)----著书述理想”,以人物经历来统领本课,最终实现了教材与人物的完美结合。
如学习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以傻子瓜子——年广九为主线进行设计
        1.投机倒把谋生计--计划出异端(1956--1978)
        2.筚路蓝缕来创业--改革显活力(1978--1984)
        3.公私联合建帝国--半路终夭折(1984--1992)
        4.二次创业谱华章--解放得发展(1992-21C初)
        5.市场大潮渐无闻--傻子新困境(21世纪以来)
        第五、以人物群像为中心,设计课程。如以《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为例设计
        第一步:基于立意,探寻人物。1.洛克:揭示自然权利;2.伏尔泰:传播自然权利;3.卢梭:保障自然权利;4.孟德斯鸠:制衡政府权力;5.康德:确立人类主体。
        第二步:甄选史料,统构课程。根据教学逻辑选取的与人物相关的素材,包括史料、图片、音频、视频等。
        一、重拾勇气:启蒙前夜。
        二、投身实践:启蒙之光。
        三、自立于世:启蒙真谛。
        第三步:勾勒群像,升华主旨。他们积极进取,奋斗不息探寻不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他们学富五车,能言善辩;他们富有教养,君子谦谦;他们崇尚科学,追求学问;他们出类拔萃,无所畏惧;他们设计蓝图,汇集世界;他们道德高尚,信念坚定;他们藐视权威,自主判断;他们信赖理性,勇于实践;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
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进行了教学设计的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方式,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也更容易引发他们舍身处地的思考历史问题,它可以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情感,关注人物的命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生动性和创造力,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物活动成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可以帮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提高人格修养,从而有效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实证意识,客观评判历史,改进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思维。涵养学生必备品格,牢记家国情怀。不忘国际视野,认同本国文明,尊重他国文明。学会宽容进取,拥抱幸福人生。关怀学生终身发展,引导学生求真,倡导学生向善,指导学生尚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