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陆震朋
[导读] 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陆震朋
        浙江乐清翁垟第一中学       浙江省乐清市325606
        摘要: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并非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科学实验课堂是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第一步。现针对立足学生需求,优化科学实验组织形式的途径展开探讨,以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引言:初中科学作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极具实践特性,科学实验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取代的重要教育环节。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教学过程的创新与优化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有力举措,如何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初中实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科学探究过程,以促进学生科学意识、科学思维以及科学能力的快速发展,构建高效实验教学。
        1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在素质教育新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对于科学实验教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仍然面临诸多阻碍。第一,学生探究兴趣不足,动手能力薄弱。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科学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具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自觉性以及与思维相匹配的探究能力。但是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心理,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不足,内在动机较为薄弱,导致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呈现消极状态,过于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欠缺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意识。第二,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式滞后。在传统教学观念之下,教师更加关注科学实验所传递的理论知识,导致初中实验教学存在明显的重结果轻过程问题,甚至存在以口述讲解实验、多媒体演示实验等方式代替实验探究,认为此种方式既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实验原理,而忽视了科学实验本身的教学目的及教育意义,偏离素质教育本质要求。
        2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1立足学生兴趣,激发实验积极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原动力,教师应立足学生兴趣,采取丰富、灵活的科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主动性。例如,“细胞”单元教学是引导学生以微观角度认知世界的重要教学模块,抽象性较强,学生了解甚少,为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方式,通过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特点,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细胞的发现过程,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调动深入探究的欲望。其次,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使用原理,并让学生观察不同细胞形状的永久装片,初步了解细胞外形及大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较为熟知的实物,如纸片、头发、树叶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所得及感悟。通过提升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设计层次感,将抽象化的科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实验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吸引力,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学习自主性。


        2.2启发式教学,培养探究意识
        在素质教育要求之下,初中科学实验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探究的意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元性、开放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启发式课堂。例如,“物质的密度”相关教学,首先,教师展示两块外形相同的哑铃,分别请两位力量悬殊的学生进行举重比赛,而力气小的学生反而获胜。教师将一小块铝块与一大块泡沫同时放置于天平的两端,却能够达到平衡。通过两个不同的微型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科学探究主题。其次,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常识提出猜想,并为学生提供不同体积的铝块、橡皮块、天平等实验道具,让学生测量分别测量物体的质量,并与体积进行对比,借助科学实验探寻问题的答案,获得关于密度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教育优势,转变以往结果式教学,强化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究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2.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动手能力
        初中科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相对独立、宽松的探索空间,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划分实验探究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实施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橡皮筋、纸杯、细线、蜡烛、火柴、铅笔、水槽、电铃等实验道具,组织声音发生、传播以及声波科学实验。让各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创造力,自主设计、实施科学实验,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全过程,而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原理及实验结果,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形成多维度的课堂互动,拓展思维角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及重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以强化理论知识。
        2.4结合生活现象,锻炼应用能力
        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以科学视角审视生活现象,以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以生活现象为载体,组织科学实验教学,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机械运动”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坐汽车时,向车窗外望去,树木好似向后运动。根据这一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到的树木是向后运动的呢?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设计微型实验,如将笔固定在书本上沿着桌面移动,借助日常生活现象与科学实验,促使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其次,教师以百米赛跑比赛摩天轮运动轨迹以及滑雪运动等作为载体,向学生渗透机械运动的不同类型。教师通过探寻与科学知识相关联的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科学实验教学是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对于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更要围绕学生认知需求构建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享受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推动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丹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59.
        [2]朱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6):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