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教学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田海清
[导读] 利用思维导图助推作文教学是习作教学的一个新趋势

        田海清
        南宁市澳华小学    530004


        内容摘要:利用思维导图助推作文教学是习作教学的一个新趋势,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针对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指导困扰,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和功能,运用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细化学生的写作内容上,探讨出适合教学的新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  习作教学  策略
        
        “思维导图”一词,是英国东尼·博赞首先使用的,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自上世界八十年代传到中国内地至今,思维导图已经在广泛的行业、人群中得到应用。把这个工具运用到作文的教学中,是一个极大的创新,目前已有诸多理论和实践证明,这也是一个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小学生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怎么起笔?如何构思?有何窍门?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反观教师的作文指导,也存在种种困难。在我们平时习作教学策略探讨过程中,攻克这一个个难关,思维导图起到的作用可不少。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思维导图最初就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思维导图能把主题词和图像、颜色等联结在一起记忆,是绘画+文字模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他们从小接触基础绘画,有一定的绘图基础和能力,而且绘画能让人放松心情,减轻受束缚心理。而丰富的颜色能愉悦人的身心,激发动手兴趣,用在作文思维导图中,还能区分不同的信息板块,理清作文思路,激发学生自由和创意地表达。在思维发散的绘图中,辅以关键词做批注,这种新的写作方式,改变了刻板的作文写作模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动笔的兴趣。
        已完成的作文思维导图,其中的基础信息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的画面。一旦有了画面感和行文的思路,把画面转化为文字表述,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借助图示、关键词,将写作的方法和内容具象化、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操作,也增加了写作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愉悦。在教学中,把写作难题转化为颇具“艺术性”的思维导图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被点燃了,接下来的作文指导也变得容易和顺畅了。
        二、运用思维导图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作文讲究有感而发,而不是为了写而写。如果刻意去编造或者写作时有被压迫的压力,写作就变得难以持续下去。有的学生看着题目,毫无头绪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写了个开头,知道想写什么但就是很难顺畅地写出来;有的学生,看似写得很快,但全文东拼西凑,毫无章法,主题不凸显。这个时候,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就变得尤其重要。
        那什么是写作思路呢?简单来说就是作文的脉络,从开始到结束,其中的每个部分、每个联结,先后清晰明朗,详略一目了然,要达到这种程度,在构思之前思维就得清晰。人类大脑自然思考的状态是放射性的,而思维导图能将人的思维形象化、可视化,利用思维导图理清作文的思路,可以减轻学生在构思中的障碍。
        1.利用思维导图释放素材积累。
    下笔之前,学生不用急于框定某个写作方向。以主题词为中心,让他们把自己熟悉的相关联的关键词一一罗列出来。再回顾诸多关键词,锁定最感兴趣且最有话可说的一两个,再次罗列其相关的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给学生条条框框,让他们在画图中逐渐丰富关于作文主题词的记忆,充分激活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素材越多,情节越细,越有助于打开写作思路,越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思维导图丰富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无数关键词有层次地叠进,又不断激起学生的联想,为他们的作文提供了素材保障
        2.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写作顺序。
        思维导图中线条的发散和延伸,就是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呈现。画图过程中,在释放素材积累后,学生其实也做了内容上的安排和取舍。根据内容在图形上的呈现,分级内容越细,越能形成写作逻辑。当思维导图完成得差不多时,一篇作文的构思也差不多完成了,最后利用思维导图有序地安排内容先后,形成作文提纲,学生下笔行文自然更能如鱼得水了。
        三、运用思维导图细化学生的写作内容
    作文不具体详实是很多学生作文的通病,很多学生知道要达到字数要求,但绞尽脑汁还是无法展开去写。有了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确定的写作节点上,思考可拓展的空间,揣摩可细化的内容。
        1.横向拓宽内容范围。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变形记”为例,这是想象类作文。想象没有边界,“我”可以变成什么呢?如果只根据字面直接思考答案,学生的答案就会很局限,比如变成鸟,变成树等个体的答案。如果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延伸想象的范围,比如变成鸟就是变成动物,变成树就是变成植物,而动植物除了鸟、树还有很多种类。再往宽的范围去想,世界上除了动植物,还有无生命的物品,甚至虚幻的事物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选择的写作内容,他们就不会仅停留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个别的答案了。
        如果学生选定了“鸟”作为想象的对象,那可以写什么内容?最先可想到的是“会飞”,会飞又怎么样的?利用思维导图,我们就可以平行列出来会飞之后可能做的事:飞去高山、飞去草原、飞去海洋等等,等确定了可写的内容之后再下笔去“飞”,“飞”的过程就比边写边思考内容的下文容易多了,作文也变得更加有条理。
        拓宽了写作的内容,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题材变得更加丰富,而内容也变得充实,甚至新颖有趣。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拓宽写作内容的方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先思索作文主题可写的诸多个方面的内容,避免只有一个话题可写,而且写得不长的难题。
        2.纵向细化内容情节。
        纵向思考,在思维导图上主要是写作方法的体现。从一年级的写话训练,到六年的作文指导,教学都离不开写作方法的渗透,所以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方法,比如人物描写的方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法是懂了,一旦开始写作,很多学生用的都是最基础的方法,有些方法很少会用到,甚至都不曾会想到。
        如果利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在某个写作的关键点上,揣摩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把这个情节写得细致、生动。比如写一个同学擅长踢球,选定一件典型的事例:足球比赛。选定了这个具体的方向进行深度思考,可以从赛前、赛中和赛后进行发散。而比赛过程中,最能凸显人物特点的是人物描写,又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列出来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再思考不同的人物描写里都有哪些细节。如动作描写“踢进球”,“踢”是一个整体的大动作,这个动作转瞬即逝,单单一两句话把这个关键的动作写完,既把人写得不形象,也让人意犹未尽。把“踢”看成慢镜头导出细看,可以分解出头部动作、脸部动作、手的动作、脚的动作、甚至腰背等,把这些动作窜连起来,就是很精彩的一段动作画面描写,如果能在这条纵线上辅以一两个修辞,就能让这个画面生动起来,作文有了深度,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在横向拓宽写作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两个内容进行纵向细化,整个文本还能达到详略结合安排、突出重点的作用。应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把内容写细就不成难题了。
        总  结
    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所探讨出来的结果,还是很狭小的部分。为了让习作教学不再艰涩,学生写作不再困难,今后仍要继续研究思维导图的特点和魅力,发掘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助推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