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朱河镇芦陵初级中学 433325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教学基础,但是,学生不是只通过死板记忆的方式才能学好道德与法治学科,而是要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进而消化吸收。设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对遇到的社会性问题进行正确思考,树立学生的正确三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方向;内容
引 言: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让学生可以成为有责任心的良好公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观念问题不是仅依靠课堂上的死板教学就可以得到培养的,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多维度的进行讲解与传授,让学生真实感受,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成长中,走向正确的道路。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处在过去的传统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转变这一观念,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其中,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被教师采纳,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票选的形式来讨论争议性话题,最后把最终得票最高的两个观点当做辩论题目,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例如,沈腾和马丽的小品《扶不扶》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性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既让学生了解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参与热点新闻的讨论,进一步掌握道德法治知识。[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学生要学会进行问题思考,启动自主思维,进行深度的逻辑分析,教师的作用就是从旁点拨指导,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思考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让学生学会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过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下,只能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记忆教师讲解的内容,这样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道德法治知识,不能真正容如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以问题思维为导向,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把自己听到看到的知识全部整理汇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与阅历也会逐渐丰富,已经能通过掌握的道德法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添加与生活相关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在跟学生讲述网络交友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交友小故事,让学生正面认识网络交友,杜绝上当受骗,通过分享交流,学生可以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网络交友。总体来说,教室要不断长信解学方法,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讲解真实生活案例,在各种辅助教材的帮助下,合理有效的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
2 启发学生深思知识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的了解教材内容,了解知识本质内涵,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当中的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细致划分,利用显性资源,系统化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带领学生掌握知识本质内涵,建立完善道德法治认知。相对与显性资源,隐性资源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产生更多思考,深入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3 培养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教师要想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就需要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实践教学,改善优化教学手段方式。教师还要多积累自己的道德法治知识,关注国情与热点新闻,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道德法治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相关议题要符合当前基本国情,要能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因此,就需要教师在选择议题的时候,就设置好相关问题,计划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情况,把握教学节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制作,或者剪辑视频,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教导好学生。[2]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学习道德法治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传统的单一知识讲解教学模式,转变成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要发挥好出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掌握道德法治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树根.深度思考,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突破口[J].教育艺术,2017(06).
[2]杨芳.对核心素养发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