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立隆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一中连冈分校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还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学生拥有了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满足当前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境阻碍着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困境制定出有效的策略突破困境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素素养;困境;解决路径
语文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且两者统一,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不仅能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文学修养与文化道德品质的提升,并且将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与修养、道德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与工作中,可实现学生朝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快速发展并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遇到的困境
(一)与文本脱离且过度重视人文价值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直认为语文学科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应属于工具类学科,这种对语文学科片面性的认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具有片面性[1]。当前教育已经对于这种片面性认知理念进行了改革,将学生的感悟与情感熏陶融入了语文学科教学中,但是却又促进了语文教学朝向另一个极端的方向发展,过多的重视人文价值而导致教学内容与文本内容相脱离,导致学生基础性知识未有效掌握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素养不足而存在偏差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否能够先进化与教师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如果教师自身素养不足会很难理解当前国家提升的教育要求,在理解时只能片面化理解或者是理解偏激化,导致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育要求不相符,造成学生的培养效果也偏离了人才标准要求。而当前的教师表现出素养不足的现象,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未达到深层次理解,在培养时只是浅层次的培养而降低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三)先进教育技术未合理化应用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也充分发挥出了作用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需要达到合理化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着未合理化应用的现象,未掌握此技术而只是辅助自己教学的工具,导致信息技术过多的应用及滥用而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突破困境的具体路径
(一)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并做好四元素之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且两者要有效地统一,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融入教学中,进而让学生不只掌握了语言知识还具备了人文性[2]。另外,语文核心素养含有四个元素且每个元素之间都不能独立的发展,而是互相之间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外,还要保证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四元素并实现四元素在学生的成长中共同推动学生成长。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创建出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并且将多个主题展示给学生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选择。教师在设计每个主题活动时都要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写作与评价、梳理与探究四个元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快速成长。
例如,教师在传授学生部编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设计出演讲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比如要求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并且对此篇课文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语言应用方法、作者情感的展现形式等,将其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挖掘出来并阐述出来,还要同样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创作出自己认为优质的文章。然后,教师可抽取一些时间让每位学生进行演讲,由教师与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对其具有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在深度认知课文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评价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利用写作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一步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目标并突破了困境。
(二)营造出探究式学习氛围
要实现学生语言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密切相关,当学生只有积极思考时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于各类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并在教师鼓励下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在阐述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再通过教师有效引导达到正确理解语言含义,再通过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次讲演》课文时,教师要营造出探究式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能够激起聆听的民众共鸣吗?如果是你要怎样创作一篇具有激励性的讲演?”学生在阅读时会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并对闻一多的讲演内容进行品评,再通过自主创作的过程促进学生实践创作一篇演讲稿,再通过教师的品评促进学生对演讲稿写作的正确认知,再次通过实践的过程可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并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另外,为了能够实现演讲稿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鸣,需要将情感融入演讲稿内,实现了学生掌握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且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合理化应用信息技术
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属于一种教学手段且是辅助教学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并且要占据课堂较少的时间,而大部分时间仍然由教师主要引导,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四)增强学生感悟能力
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规律及要求,分析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现状,加强对学生的恰当引导。其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对感悟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教师需要抓住阅读这一基础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明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及阅读方向,让学生能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之中体会文字之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主动实现与文本以及作者的情感共鸣,提升个人的领悟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文章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展现了叶圣陶待人宽厚以及严谨自律的风范,体现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的品位过程中领悟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其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尤为关键,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和播放经典朗读音频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加深学生对朗读文本的印象以及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朗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分析以及感悟,注重个人的朗读语气和朗读节奏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体现朗读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结束语:
初中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时存在着较多的困境,教师应深度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手段,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达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合理化应用并充分发挥出此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启赞.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2):246-247.
[2]唐程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高效教学[J].课外语文.2021(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