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琅
海南省东方市第七小学 572600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一些小学生道德认知模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依托语文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不仅能够掌握汉字的应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着描写山川景物的文章,同时还有着一些蕴含为人处事道理的文章。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语文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分数大于德育教育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过于看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经常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小学生好坏的标准,重视的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透,忽视了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无法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无法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教师德育教学理念落后
有的语文教师没有对语文教材深入研究,德育教学理念落后,不关注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更谈不上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观念,甚至会影响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在教学中教学德育渗透,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知识储备量,及时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时刻关心时事,认真了解德育教育相关的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好小学生学习上的榜样,达到真正的德育教学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1、研究教材,创造时机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闪耀着德育的光辉,作为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悟道、因道解文。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紧紧围绕“跳崖”这一特定场景,刻画了五壮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为了使这一画面深刻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播放影视剧片段,并配以歌曲《狼牙山颂》,再加上学生充满激情的读书声,一种激昂悲壮的氛围弥漫在教室,学生沉浸其中,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一刹那爆发了。趁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想对英雄说的真心话。“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一滴一滴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
”“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革命意志,努力拼搏,振兴中华……”就这样,依托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脑海中一个个鲜活的情感形象,体会到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教育。
2、巧设质疑,渗透德育
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索,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辩论,将会使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题眼“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主要指的谁?他们穷吗?为什么?”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深入思考,在回问中产生意见冲突,有认为穷人穷的,还有认为穷人不穷的。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组织他们展开辩论。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而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在辩论中有精彩的变现,他们研读课文,搜集辩论素材,整理辩论思路。正方认为桑娜、渔夫是贫穷的,并找出论据。从吃的方面来看,黑面包,菜只有鱼;从穿的方面看,孩子们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从用的来看,钟的声音已经发哑,说明使用的时间很长。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都表明桑娜一家极其贫穷。反方则提出不同观点,课文中的第八段描写了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时温暖的心,她在物质条件极度贫穷的状况下,还将两个孩子带回家抚养,由此可见桑娜的心灵是多么纯洁,精神是多么富有……课文的主题越辩越鲜明,越辩越明朗,学生也在激烈的争辩中感受到桑娜宁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获得心灵的净化。
3、深情朗读,升化德育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手段,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有声化活动,朗朗的读书声本身就是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朗读中将感情充分地调动起来,随着文本节奏的变化而流动,使感情得到升华。不仅如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使亲切的朗读体会涌遍全身,让情感喷薄在朗读中。
以《七律长征》一课为例,这是毛泽东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语言激昂有力,催人奋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大无畏精神。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和寓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朗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做到的入情入境,在读中动心动情,收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介绍长征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把握学习方向。其次,以读带讲,感知长征。分别是范读、跟读、自由朗读、诵读、默读等直至背诵。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将学生的感情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要做好指导。
朗读贯穿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始终,是他们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文本的主要途径。要想切实落实德育目标,教师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使感情的潮水随着朗读喷薄而出。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注重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还要将培养小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将德育教学有效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逐步完善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在提升小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熟练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道德素养,进一步有效提升语文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9(02):138.
[2]胡大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N]. 山西青年报,2018-12-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