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
湖南省怀化市郡永实验学校 418000
摘要:要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单纯地“知识传递”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能动学习;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合作学习;适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但是,现在教师讲课偏向于传统课堂,注重书本中句子的解释,而忽略了大体的情感升华;就像教师把课件准备充分完整:在古朴厚重的曲声中导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然后饱含深情地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老师的朗读中粗略地了解课文;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幻灯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详实。忐忑的是,这样的偏态教学行为课堂。所以通过这次讲课,要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有怎样的目标和方略呢?下文主要讲述了该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构建育人价值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能动学习;协同学习;深层学习
一、指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能动学习
“能动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与学习者之间能动的交互作用的学习”。“能动学习”意味着教学模式从“教”转向“学”,教学目标是培育学生成为出色的问题的解决者。“学习的金字塔”说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学习差异是不小的: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个人学习或是被动学习这些传统方式,而巩固率在50%以上的,是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用价值性问题诱发学生,调动学生探究欲望,驱使学生主动探究,才能更有效地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在学习《小石潭记》这篇文章里,教师应该去构建能动学习的因素,这一单元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了解古人的思想,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因而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思想,领会内涵,揣摩情感;而后播放两首曲子来设置朗读情境,让学生挑选认为符合情境的一首曲子,并说明挑选理由;在落实重点词语时,可以采用魏书生老师的“三不讲”方法:“学生看得懂的不讲,学生查资料后学得懂的不讲,学生合作交流后能解决的不讲”。因此,教师不必亲自划重点,也不必一一讲解,而是布置一项任务,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义;那些学生不懂或者不确定的词语、句子,就由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作者的游踪的思维导图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临时充当导游,给课文中的各个景点配上解说词…这样在尽力让学生动起来的思维下,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变革的可能性,才会唤醒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是以集体的伙伴全员的提升作为所有成员的目标为基础的一切实践;协同学习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单元提示、预习、课下注释和课后练习中去把握每个单元、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还要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瓶颈,以及要采取的方法措施。二是内容准。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因而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解疑释难的需求;从而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地判断、选择。
学生阅读量不够,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从来都是一个难题,尤其像《小石潭记》这样的散文,词性活用现象多,句子间跳跃性大,所以采用小组合作进行翻译,可以取长补短,较完整、较准确地翻译句子。四人小组成员中选中等生进行翻译,基础薄弱的记笔记,剩下基础好的和其余一位中等生对翻译进行纠正、完善;大家意见相同的就不必做记录,不会的或者翻译艰难的做好笔记。这样做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二是小组交流后突破难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定要给予展示和评价的机会,相同的任务可以安排两组同学进行展示,学生在听取他们的展示成果后及时给出评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
三、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建构与整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重视学习的迁移性。因此,深度学习要注意:
(一)设置有效问题,深入探究
第一,问题具有针对性;在进行深度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或者兴趣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能够消除疑惑。第二,问题具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有梯度,逐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所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转变思维方式,深入思考
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摆脱固化思维的束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度探索,培养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拓展教学内容,深入挖掘
课文都有相应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这些背景都表达了作者借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态度和思想。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文教学内容丰富、增强学生语感的优点,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多的了解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小石潭记》时,可以用“知人论世,以己逆意”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一是.明明同游者众多,为什么作者还是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二是作者写小石潭,把小石潭写得有如此生机,却地处偏远,无人赏识,这和作者的遭遇有相似之处吗?三是了解作者,联系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从“环境--处境--心境”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所表达的借“物”写“心”,即借“乐”景诉“哀”情的用心。四是与《承天寺夜游》一文相比,两位作者的境界有何异同?你倾向谁的生活态度?
四、结束语
深度学习不是追求内容深度和难度的学习,“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为前提,以关联整合度较高的语文课程知识为内容,整体化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合作素养、反思素养为旨归的学科学习。”语文学习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深究学习的策略,那么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而且能够强化语文学习的深度,最终达到培育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30--38
[2]李敏,葛海丽.《语文深度学习:概念演进与未来走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7p40--4
[3]胡慧萍.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J].学周刊旬刊,2014(27)P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