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刘星

发表时间:2021/6/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星
[导读]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00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路桥是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以及机动车道等。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路桥工程量也大大增加,因此对于市政路桥的设计与工程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路桥设计理念与工程质量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关键词: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设计;施工技术;要点
        引言
        海绵城市的设计过程,针对市政道路设计主体部分,包括技术流程、系统方案和设施,同时也要分析针对当前的道路系统相关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对现有资源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且体现出低影响开发理念以及城市内涝防治和雨水利用。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而综合的雨洪管理理念,属于绿色、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柔软韧性、张弛有度,且能够迎合不同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对自然灾害能够弹性应对。下雨时,城市可以做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城市用水紧缺时,及时排出储存的水,缓解用水紧张问题。海绵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有着差异性,其使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既可削减洪峰,减少内涝,又可搜集储水、排水净水,极大提升了城市降水利用率。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城市道路建设应利用渗水材料建设各种渗水路面,推进绿化带科学化建设,既要缓解城市旱涝,又要保证城市道路的美观舒适。
        2市政道路海绵化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2.1明确典型年径流量控制率,科学设计路面
        设计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应考虑该地区降雨量情况,明确地区年径流量控制率,完善原有路面设计方案。例如,相关规范中关于年径流量总量控制目标有明确的规定:新开发区域应保持在75%~85%;建成区的改建、扩建项目应控制在75%以内。根据当年径流量控制率,保证道路绿化植物种植率及道路景观设计能满足以上要求。设计路面时,绿化植物覆土区的高度应比周围道路标高低,道路硬质路面的高度应低于绿植种植区高度,基于区域的降雨条件、温度气候、土壤渗透率等,科学确定绿化种植区、市政道路硬质地面、道路路面之间的高度差,三者高度差应保持在50≤h≤100。因此,结合具体情况,于道路两侧设计少量缺口,以便雨水顺利流入绿化区,规避路缘石高于硬质路面,不利于雨水流入的情况。
        2.2人行道设计
        (1)人行道的铺设应首先选用防渗水土工布,保证人行道铺设地段平整度良好,另外将防渗水土工布的搭建长度控制在2m之上,防止水层渗透至土层,完成防渗水土工布的铺设之后,在其上继续铺设碎石层,其铺设厚度在25.5mm之内、压碎值小于25%,且碎石直径要控制在0.08 mm之上。之后,继续在碎石层的基础上在人行道增设排水管或者盲管,应当选用高分子树脂等材料作为排水管的底层以及立壁,采用高分子树脂材料可以延长排水沟的使用寿命且抗压抗腐蚀能力强,排水能力更佳,防范出现杂质滞留等问题。(2)碎石层铺设完毕后选用透水性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浇筑之前必须保证混凝土充分的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30-60s,确保碎石料与胶结料均匀混合,适量水分2-3次加入,继续搅拌20-25min,并在搅拌均匀之后的15分钟内将混凝土材料进入浇筑,浇筑厚度为15厘米左右,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均匀振捣混凝土,振捣时间为10s之内,确保混凝土的表面平整且厚度一致均匀,浇筑完成后继续养护7天左右,养护期间要严格看管防止行人踩踏混凝土层,养护结束之后继续使用土工布铺设在混凝土层之上,并在基层之上铺设透水砖,基于此人行道的建设完成。


        2.3设计路侧绿化带
        路侧绿化带设计过程中,结合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工程建设标准,思考如何有效储存与保护雨水,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日常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保护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与平衡建设。通过路侧绿化带的建设,储存雨水,可灌溉周边植被,同时能作为城市景观供人观赏。首先,设计合理的方案,弱化水流冲击力,借助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作为水流在流动过程中的缓冲,降低水流对城市道路的破坏,提升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不仅降低了城市道路的维护成本,还提升了城市道路的整洁度。其次,建设路侧绿化带的过滤水资源系统,可有效解决城市水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隐患与危害,提升地下水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结合路侧绿化带的建设,阻隔道路噪音,发挥路侧绿化带的附带作用,在美化道路及储存雨水过程中,尽可能降低道路车辆对周边居民区的噪声影响,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城市污染。
        2.4雨水花园
        一个种植洼地,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本土植物的修复过程过滤污染物,主要用于过滤雨水径流,不用作贮存雨水,具有较强的削减雨水峰值以及较强的净化雨水的功能。市政道路设计的时候将雨水花园布置在侧分带及后排绿地范围,用于处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雨水。雨水花园应分散布置,规模不适宜过大,单个面积宜为30~40 m 2,汇水面积与其面积比一般为1:(20~25);需要包裹防渗土工膜以及设置排水层,不允许雨水花园雨水下渗;表面应设置溢流井,超过调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井直接溢流进入雨水系统。雨水花园结构自上而下通常由100~300 mm下凹层、300~1200 mm换土层、透水土工材料、250~500 mm砾石/级配碎石排水层、穿孔排水管、防渗土工膜和密实土基组成。
        2.5 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
        道路横坡是指路幅和路侧带各组成的横向坡度,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置双向倾斜设施,在道路两旁设置排水装置,这样可以让雨水排放到管网中。城市道路的绿化带设计一般都是凸起的,用于隔离道路、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等。绿化带可以很好地使用雨水资源,雨水可以渗透到地底下给植被提供水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多通过中央绿化带的方式来进行道路设计,因为这样可以让雨水排入绿化带,进而浇灌植被,提高雨水的利用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排水系统都安装了智能开关,通过开启智能开关的方式可以降低雨水管道管径。到了夏季雨水的高峰期,可以把多余的雨水通过篦子集中到排水系统中,用于绿化带的浇灌及城市道路的清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丰富地下水资源,通过雨水的浇灌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在对城市进行改造时,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集水装置,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完善的雨水应用系统,减少径流污染。通过建设海绵城市道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运行压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可能性,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铜铜.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10):96-97.
        [2]谈文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施工对雨水径流的影响[J].环保科技,2020,26(05):44-47.
        [3]俞立红.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9):112-114.
        [4]梁行行,李小乐,张勋,等.近市政道路生物滞留带雨水入渗优化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5):107-112.
        [5]黎明,刘晓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建设,2020(08):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