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伟
浙江慈溪市观海卫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31531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美育的教学力度和成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提升重视程度,将美育理念充分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还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提升对于美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锻炼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将针对美育理念提升成人教育内涵意蕴进行深入探讨,为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处的全面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育理念;成人教育;内涵
引言:美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不仅能够在具有艺术价值的物品中挖掘宝贵的美的因素,还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找到美的本质。在学习欣赏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审美眼光和发掘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修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提升自身修养
美育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其教育方式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巨大的难度。美育理念在成人教育中的有效融合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才能够实现精神境界和文化层次的有效提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应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展,针对部分内容的美学观念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提升自身修养[1]。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美的存在,领悟美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课程内容中与美相关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美联系起来,将美育理念贯彻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大量具有美学因素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完成对美的初步认知。学生在深刻领悟美的因素时,能够感知美育理念,对于美感的追求能够引导其不断发现和追求美的存在。美育理念在成人教育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其综合能力,引导其利用发现美和探索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理念在成人教育中的渗透和应用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在原有美感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美,这种理念的应用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提升成人教育内涵蕴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身边存在的事物的美感将缺乏一定的认知,即使是一幅惊世骇俗的艺术创作作品摆在面前也将是麻木的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美育理念与课程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在不断观察和理解过程中发现并理解美的存在价值,实现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大量的美学因素,要想实现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需要进行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并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美学因素,进一步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美的存在形式十分复杂,既包含具体的事物美,又包含抽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美,在成人教育中加强美育理念的融合,提升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行针对性训练,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加强对美感理解的交流和探讨,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其审美观念产生影响,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提升创造能力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更好的改造世界的方式,而在感知美、欣赏美、领悟美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发现创造美的方式[3]。美育理念在成人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并将对于美的感悟通过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完成美的创造。成人教育中,教师应该提升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赋予美育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美和领悟美的过程中思考其形成原因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带领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程中部分问题进行美育的延伸,引入大量具有美的教学素材,创设具有浓厚艺术气息和强烈美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逐步完成感知美、欣赏美、领悟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修养,并通过语言、音乐等多种形式帮助其了解美的具体形式和表达的内涵,在加深对美的理解的同时创造美,通过不断探究和实践提升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为实现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美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学生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效果。在美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利用美的感染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推动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为国家培养综合实力较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怡.终身学习视角下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策略[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06):36-39.
[2]任怡.从成教学生未来就业状况看美育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191-192.
[3]季爱君. 回归生命存在本身[D].曲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