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梅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总和,是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繁荣进步的精神滋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新形势下的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感党恩,跟党走,继而把他们培育成为新疆繁荣稳定的基层骨干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党恩 ? 跟党走 ?繁荣稳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瑰宝,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优秀的资源,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增强“五个认同”、强化“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最稳固的思想基石。
新疆自古就是多种宗教、多种思想、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新疆部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充分,难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刻理解。目前,境外“反华势力”歪曲中国历史、歪曲新疆历史,正以各种卑劣手段,企图诱惑、拉拢、腐蚀新疆少数民族青年,以达到他们分裂中国的丑恶目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必要、重要。为此,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约50%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有些院校约达到60%—70%以上。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非常薄弱,因为语言文字不通,所以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故个别学生在受到“外力”干扰后,思想便会产生波动,在“五个认同”上便会打折扣,便会产生一些“不靠谱”的想法。为维护新疆长治久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同音、书同文,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势在必行。
1、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力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若进行系统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字领悟能力。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预科学习一年,取得MHK证书后,国家通用语言听说读写能力依旧较弱,以预科汉语水平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颇有难度。高职学生预科结业,进入专业分院高职一年级后,必须继续系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在晨读、晚自习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课时量,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凸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明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2、理解语同音、书同文的现实意义
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第二课堂、课外讲座等多种渠道,以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华夏,实行语同音、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为例,结合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创业就业等具体内容,教育学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前提,只有语同音、书同文,人同心,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长期以来,西方列强一直想把新疆作为分裂中国的突破口,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作为新疆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是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带领学生学习经典,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如学习《孟子》至理名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认为: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疆喀什给武汉捐赠300多万元纯牛奶、红枣、核桃等优质绿色农产品为例,教育学生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
(2)如学习《孟子》经典名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例,教育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2、讲述古代英雄故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如结合喀什班超公园历史遗迹,追寻古代英雄的家国情怀。东汉班超手持节杖、率36勇士驰骋西域30年,戍边兴边、稳边固边,并想方设法再次打通丝绸之路,为边疆稳定、百姓安康奉献一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班超投笔从戎、以身报国的传奇人生,增强学生对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
如结合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万丈豪情,领略岳飞精忠报国、誓死抗金的铮铮铁骨,感悟民族英雄岳飞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忠诚。通过讲述古代英雄故事,教育学生必须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为祖国守好西大门、当好守边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尽职尽责。
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之本,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对“五个认同”的深刻内涵一知半解。为统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基础知识学习。
1、认同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
(1)讲述中华民族始祖故事--炎帝黄帝
炎帝姜姓神农氏,黄帝姬姓公孙氏、号轩辕氏,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位领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因此华夏族被称为炎黄子孙,他们是56个民族共同的祖先。
(2)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汉乌一家亲
西汉武帝时期,新疆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游牧地(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一支)。为了国家不被匈奴侵扰,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部族,汉武帝将解忧公主嫁与乌孙王,与乌孙结为兄弟,继而切断了匈奴右臂,兄弟同心,大获全胜。解忧公主团结乌孙国民抵御匈奴,使乌孙与大汉长久地建立了坚固的军事联盟,并在草原生儿育女,与草原人民血脉相亲。通过讲述解忧公主的高风亮节,使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了解56个民族同根同祖,血肉相连,56个民族一家亲。
(3)唐朝公主远嫁回纥可汗,唐回甥舅亲
758年,唐肃宗第二女宁国公主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英武可汗;788年,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821年,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唐朝与回纥联姻,凸显了大唐皇族与回纥部落之间血浓于水的“甥舅”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团对边疆的统治。通过讲述唐回和亲案例,教育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务必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四、以文化润疆为契机,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所谓“润”就是滋养,就是“加油或水”,使之不干燥”,就是“润物细无声”。那么,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日复一日、潜移默化、滴水石穿。即: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入校预科开始,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宣讲、渗透,至高职第三或第四学期再系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人无声。
1、润在爱国情怀。品读名言名篇,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等等,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千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塑造。
2、润在审美文化:在诗经、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绘画、书法等方面选取重要作品做专题讲授,如:诗经《蒹葭》中的唯美爱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爱国情怀、李煜《虞美人》中的无限惆怅、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叛逆反抗、徐悲鸿《八骏图》的慷慨豪迈、王羲之《兰亭序》的精美绝伦等等。注重对学生审美风格的熏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润在民俗文化:介绍地域特色和民俗变迁历程,如:汉族的古代常用礼仪作揖;中原与草原饮食大融合羊肉焖饼子;剪纸、刺绣、春联、中国结等传统民间艺术。注重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与各种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润在建筑文化:介绍中国十大最美建筑: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苏州园林、布达拉宫、赵州桥等;介绍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闽西围屋、草原蒙古包、哈萨克毡房、青藏公路、新疆独库公路等等。让学生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5、润在中华传统文化周:面向全体师生举行“中华传统文化周”游园晚会。如:书法、棋类、武术、京剧、诗词背诵、汉字听写、成语听写等项比赛;汉服、少数民族服饰精彩展示等项活动;猜谜语、对春联、剪窗花、品美食等项游艺活动。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极致。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他多次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华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已经成为自秦汉以来中华先祖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中华之魂。而这中华之魂,对于培养高职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爱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这中华之魂,对于高职少数民族学生抵御复杂社会背景的冲击,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