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姚秀华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下,
        姚秀华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1306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下,对高校体育与教学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为此体育教学应当发挥自身的功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放松解压,并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了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随后探究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引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节“水课”,甚至会减少体育课的课时来安排专业课程。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终身体育理念影响力的提升,教育领域意识到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善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效果,并发挥自身的职责作用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一、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呈现边缘化的状态
        虽然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之间也处于竞争关系,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会将精力集中在发展优势专业上。而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体育专业并不属于优势专业,再加上体育课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处于“副课”的地位,所以高校会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为学生安排专业课的学习,缩减高校体育的教学时间和形式。然而,除了体育课之外,高校学生并没有机会来锻炼身体,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终身体育理念,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压力,学生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的基础,很多教师和学校忽略了这一点,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影响[1]。
        (二)高校体育教学思想落后
        虽然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做出了一定的改善,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竞技体育”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对学生体育思想的教育程度不够,没有将终身运动的思想贯彻到教学之中。高校的体育教学多数只是为了完成课时要求,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效益较为重视,并没有将培养学生长久的体育运动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对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对体育教学产生误解。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缺乏教学手段
        传统的传艺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会出现在现代的教学课堂中。高校体育教师通常采用传艺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动作,教师做什么,学生就模仿什么,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没有得到培养。与此同时,高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意融入班集体,对教师的刻板的教学手段出现抵触心理,所以传艺式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是学生实践的需求,对于一些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特别大的联系,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此外,体育教师单一的体育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笼统的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缺乏师资力量
        由于体育教育的不断边缘化,导致高校的缺乏挖掘体育教育人才的意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3]。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缺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其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教学技巧都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体育教育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现事故,这也是阻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得体育教育与现代化接轨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锻炼方法较为落后,甚至给学生展示不规范的体育动作和训练方法,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并且这些体育锻炼方法缺少科学依据,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起不到实际的帮助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提高学生锻炼的自由度,设置多元化的教学项目
        高校学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对事物的喜恶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过多的约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之前,需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爱好。然后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学生基于自己兴趣爱好参加的体育项目,会有很强的积极性,并且能从体育锻炼中找到乐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效率,为体育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项目时需要注意保障学生的安全,设置一些危险性较小的体育项目供学生进行锻炼。
        (二)以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分层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具体身体情况为基础,因材施教,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跑步训练中,教师要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特点,为学生制定长跑、短跑、接力跑等多样化的训练项目,为不同的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简单的、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除此之外,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运动技巧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所以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增添活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分解的体育动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对一些有难度的动作进行慢动作回放,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记录下学生的动作,在学生锻炼结束后回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锻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
        (四)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客观评价的机制。高校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需要以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基础,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来推动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梁陈,程万军,丁冰.终身体育视角下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4):76-80.
[2]薛同来.求真务实,以生为本——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命意识的体验与培育[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0(7):126-127.
[3]鲍树洋.“终身体育”背景下从非认知因素入手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0(35):4-5.
[4]刘永德.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3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