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浙江省温岭市温西中学,浙江 温岭 317527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学科教学的根本在于实践性。因地制宜、因地而宜理念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将书本知识与身边的实践相结合,读懂家乡的经济特色,探讨家乡的文化建设是历史社会学科在新时代研学旅行,是当代历史与社会课堂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寻本求源,社会课堂…访本究源,研学启智…溯本清源,明知导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侧重于人类生活的世界探究,但这样的教学始终给我一个遗憾,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迁移至现实,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所以研学就成为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的一个绝佳方法。
一、寻本求源巧设计,社会课堂学情始
1、课标为源,设计之本源
教材只是的帮助学生学习的具体实物材料,而课标才是根本性指导性的教学指挥棒。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必拘于教材,而要活用教材。
项目化教学目标便也必须以此为依据,引领学生去寻找自己家乡的物产,借助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这些物产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理解家乡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因地而宜。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描绘出最美好的、切实可行的蓝图。
2、学情为源,设计之始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变化与活力的社会,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其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探索能力常常超越我们的想象。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可能误入此起歧途的。引领学生将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践,寻找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从而逐渐地感悟出正确的三观,是项目化学习的必然趋势。
二、访本究源研学旅 品悟课堂明知智
1、乡土为本,品悟之进入
贴近学生的教材是最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活教材。带着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将书本
教材活化成社会教材,是项目化学习的一大创新。我们浙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省份,全省各地都有很多有特色的乡土教材,于是,我便引领学生从家乡入手,求知感知并明智。
①以古为本,家乡历史我求知
家乡是一座千年古镇,近几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镇党委镇政府对之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借着这股东风,我和学生们一起踏入古镇,寻访它的历史。
访问后趁热打铁,我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家乡存在着箍桶业、制缸业这些手工业?从河头堂、船埠头的地名,你知道家乡历史发展与什么有关?为什么它们和打铁业等手工业都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糕点业、酿酒业制作的原料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家乡有此物产?
学生便进入对知识的探求中。他们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明白了箍桶业、制缸业、打铁业等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家乡的农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紧密相关;知道了家乡水运史;认识了农业生产是手工业产生、发展的基础。
初步认知了经济的发展须因地而宜、因地制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实地考察后,他们兴趣高,参与度大。
②以变为本,家乡新貌我感知
对家乡的认知如果只停留在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时代是在不断变迁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事物被淘汰后,会产生很多新兴的事物。紧接着,我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社区,组织成多个学习小组,将家乡之新貌拍成照片,带入课堂。这促进了学生自觉进入家乡变化原因的探讨,提高了活学活用能力。
③发展为本,美丽家乡我明智
从历史到现实。家乡的变化发展原因是什么?依靠的是什么?从感性的认知到感悟的明智,在研学基础上的深化,就成为我们将课堂与社会结合,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切入点、升华点。
2、特色为本,品悟之精入
这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农业组、渔业组、工业组、发展组。让前三组依据相关数据图表。探寻家乡特色产品发展的根本。明白家乡特色农业以及传统产业渔业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家乡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家乡之工业发展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是家乡发展的生力军,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传统产业。
3、知行为本,品悟之深入
我给发展组的问题是:家乡之工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值得深思。休渔期、近海养殖业、新农业合作社、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措施给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有什么借鉴?这既初步让学生接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也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明白了知行应该统一,知是行之本,行是知之的。
4、文化为本,品悟之渗入
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达成,最离不开的是文化建设。在这场关于家乡的研学学习中。我引导学生明白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是终身所追求。这种渗入学生心灵的学习品悟就是一种最好的文化建设。
在访古探今中寻找家乡特色,在寻本究源中感悟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让知识和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开启初中学生的心灵窗户,渗入他们的三观形成,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认可,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王恒《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3]刘作军《接地气添生气 让生活走进〈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明月》2019年第2期
[4]王国庆 牛其鹏《以生为本 凝聚特色 内涵发展》《决策探索》2015年第12期
[5]罗莎莎 靳玉乐《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与使命》《教师学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