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琴
温岭市第八中学 浙江省 温岭市 317500
摘要:留白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指的是作者欲言而未言,“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地方,在部编版教材中,很多入选作品都运用了留白艺术。通过使用想象情节法、斟酌词句法、品味标点法、赏析意象法、挖掘背景法等策略引导学生有效解读课文中那些“以无胜有”的留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留白;部编教材;解读策略
“留白”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艺术手法,“留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了其情感体验。将留白艺术与语文教学实践相互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巧用留白,给与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清晰感受语文学科的蕴藉之美,学会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丰富的内容,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何要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手法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呼唤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是一门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特点于一身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就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目前许多语文课堂还是被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所占领,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何谈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改变,这是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课标》的呼唤。
2.留白的有效解读有助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下相应的“空白”,从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学中的“留白”一般是指作者欲言而未言之处.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留白艺术比比皆是。很多作者都喜欢使用留白手法来虚中求实,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家,如鲁迅、汪曾祺等。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也都使用了留白手法,如小说《孔乙己》、《故乡》,古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和古诗《蒹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去有效解读课文中那些“以无胜有”的留白之处,以留白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么必能有效带动课堂气氛,推动课堂教学环节顺利地开展,并促使学生对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从而收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这也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追求。
二、于无声处听惊雷——如何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手法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呢?下面,我就以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为例来谈谈解读留白艺术的一些方法。
1.想象情节法
很多作者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常常隐去作品中的一些情节,通过情节的缺失引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如部编教材中的《孔乙己》,小说最后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只是说“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先生这样结尾,就是为了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回味,从而丰富读者的情绪体验,加深读者对主题的领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一起讨论一下孔乙己的结局,从而使得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体会,深入感受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同样,部编教材中的《桃花源记》也是采用了情节留白这种艺术。在文中,作者写渔人出桃源之后,他及众人再去寻找而不得,可是并未交代桃花源及其中的百姓为何消失不见了,以此来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何桃源凭空消失?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想象桃源消失的原因,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体会,深入了解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是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而塑造的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2.斟酌词句法
部编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语言凝炼,情感含蓄,常常是“言已尽而意无穷”。不少作者往往通过运用反语、双关、夸张、用典、烘托等手法来遣词造句,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情感“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一起去品味感悟这些别有用意的词句,去探寻其言外之意。
如教材中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文章的前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虽然作者满怀的是厌恶之情,但作者并未直言,而是通过极具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其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文章的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读到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空白”,选取其中的关键词来赏析,感受作者的情感。如解析“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感受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品味“标致”这个反语,体会作者对那些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再如教材中《孙权劝学》这一古文,写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刻苦读书从而大有长进的故事。文中,为了突出吕蒙的进步之大,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的大惊之语和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这一行为来烘托。
在解读课文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斟酌肃拜蒙母,与蒙结友这一语句,体会吕蒙的惊人长进,并于情感“空白处”发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赞美之情,并得出开卷有益这一启示。
总之,捕捉文学作品中那些含蓄性的文字,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感悟隐含在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情感,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品味标点法
细微如文中标点符号的留白处,同样也要在课堂上用心去发现后好好玩味。如:鲁迅《故乡》中有处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表意非常丰富。一句“啊!闰上哥,——你来了?……”。寥寥七个方块字里面,作者连用了五种标点符号:“!,—— ?……”,这五个连续使用的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见到久别重逢的闰土时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百感交集的矛盾心理和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干净利落而又意蕴隽永,充分弥补了语言的苍白无力;而闰土那既高兴又自觉卑微的心情则借助“老爷!……”中的“!……”传达了出来。
还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篇文章也通过大量使用标点来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通过两个省略号表现了孔乙己不甘因偷书被嘲笑而欲强辩以维护自己那可怜的自尊,但是又理屈词穷的尴尬心理,展现了孔乙己自恃清高、迂腐不堪、落魄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跌断,跌,跌……”一句则通过省略号表现了他羞愧、窘迫、乞求等心理,从而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标点背后所隐藏的人物语言、心理或作者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4.赏析意象法
就如中国传统美学所认为的,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很多作者都喜欢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部编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也具有这种留白之美,如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蒹葭》,文言短篇小说《狼》和文言散文《爱莲说》等。阅读此类作品,需要我们在结合文本分析意象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充作者有意藏起的深层“部分”, 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在反复欣赏中作出合乎情理的补充, 从而充实、丰富、扩展及至深化原作者的审美。
遇到含有自然景观类意象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去感受意象特点,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重建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营造出的意境,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情感留白之美。如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边塞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去体会诗人营造出的雄伟壮阔、慷慨悲壮的意境,然后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文字去描绘诗中的画面, 从而看到虽处文字之外却隐含于画面之中的戍边将士及送别友人的诗人形象,进而感悟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和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遇到含有动物类或人、事物类意象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分析意象特点,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透过表象去挖掘文中所空白的哲思、情操之美。如赏析《狼》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中分析出狼贪婪、凶恶、狡诈的特征,再通过 “生活中因贪婪、凶恶、狡诈而‘止增笑耳’的只有狼吗”及“该醒悟的只有屠夫吗”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去历史和生活中寻找和狼相似的人,从而领会隐含于文本中的启示:像狼这样的恶势力,最终一定会被正义所消灭。而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甚至进一步领会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深意。
5.挖掘背景法
因为某些特殊的个人际遇或社会因素,很多作家常常运用留白艺术,以隐晦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或揭露社会现实,如教材中的文言散文《湖心亭看雪》和现代散文《紫藤萝瀑布》等。遇到此类作品,我们应使用挖掘背景法,通过留心文中的不合常理之处或矛盾之处并联系上下文,去洞察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用意。
以教材中的《湖心亭看雪》为例,文中写“我”在晚上前往西湖看雪,于湖心亭碰到两位观雪之人,“我”“问其姓氏”,却并未按常理将此二人姓甚名谁记录下来,而是紧承“问其姓氏”一句写到“是金陵人,客此”,看似答非所问,其实这是作者特意设置的一处留白。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是金陵人,客此”呢?“金陵”有何特殊之处,令作者印象如此深刻?为何还要莫名其妙地加一句“客此”?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下方的注释,发现另一不合常理之处:作者写作此文时间为清代,文章却以“崇祯五年十二月”开头,他写前朝的年号就不怕触怒当权者吗?通过这一系列针对留白之处的发问,把“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特殊的时间和金陵这个特殊的地名以及“客此”这一强烈的客居之感联系起来,学生就可了解作者是明朝遗民这一特殊身份以及对作者前朝往事的怀念以及无限的沧桑之感。此时,教师若在学生已初窥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再具体展示和张岱有关的背景资料,那么必将引起学生与张岱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各种形式的留白往往是作者的深意所在,作品的动人之处,读者的动情之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本中的“留白”来解读文本,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从而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达成《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阅读目标。想象情节法、斟酌词句法、品味标点法、赏析意象法、挖掘背景法等策略都是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文本留白解读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深入揣摩作者“留白”背后的丰富意蕴,于无处见有,于虚处求实,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艳婷.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留白”艺术的解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9:21-22
[2] 李冬艳.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J].理论界,2019第7期:95-99
[3] 杨景贺.此时无声胜有声—说说文学中的留白艺术[J].考试周刊,2011年第23期:25-26
[4] 王兴鸿.批注式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15):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