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有效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李秀娟
[导读] 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及时的变革升级

        李秀娟
        衡水市故城县直第二幼儿园 253800
        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学前教育工作需要及时的变革升级,要将家园共育作为整个未来改革创新工作的基础,有效的将学前教育变革等渗透到家园共育教学中,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坚持合作、平等、尊重的准则,有效的引导家长深入到家园教育中,让家长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科学的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正确的引导家长开展教育。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策略
引言
        所谓家园共育就是指在幼儿入幼儿园算起,家长和幼儿园教师通过沟通、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孩子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注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老师和家长同时起作用,而不是单纯依靠哪一方面。单方面的教育模式都存在若干的问题:家庭教育过分重视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把素质教育简单的看作是特长教育,而恰恰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及优良习惯的培养等等;幼儿园又通常会面临监管乏力,从而使多项措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有效贯彻实施等问题。所以采取家园共育的模式是必要的,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对待问题及时解决,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家园合作机制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缺乏完善的家园合作机制是影响家园有效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家长和教师分工不明确。在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分工,但在幼儿心理教育家园合作实践中,家长和教师的分工并不够明确。如有的幼儿性格孤僻,不愿融入集体,这时教师往往会将幼儿问题向家长反映,并约定共同解决。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各行其是,导致合作缺乏实效性。二是家园合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才是合作的真正意义。但在幼儿心理教育下的家园合作中,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背景、主观感受等不同,导致二者的教育标准难以统一。如有的幼儿比较顽皮,这时教师往往会以管理纪律作为衡量标准,确定幼儿的改进程度。但顽皮的幼儿在家长眼中则会视为活泼、可爱,大多数家长对于幼儿这一方面的管理标准相对较低。
        (二)教育方式不同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采取统一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得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对接,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家长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家长缺乏专业化的教育学习,虽然大多数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较高,但在缺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很好的利用专业教育手段开展家庭教育,导致家庭教育落后于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家庭对幼儿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参与幼儿教育的家长人数众多,不同的家长会使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在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难以得到统一。


        二、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有效合作的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
        统一的教育目标是确保家园有效合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主观诉求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化管理的方式,与幼儿家长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表格化管理是指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将幼儿心理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共识与分歧等记录在表格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借助表格明确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度,并促进各项教育方案的落实。教师需要通过对幼儿的日常表现,并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将重点心理问题进行提炼,为每个幼儿制作心理健康成长表。而家长则需要根据幼儿心理健康表中的心理问题,依据提示实施家庭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家长以教师的视角去理解幼儿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看待幼儿心理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定期与家长对表,以此来统一教学进度和落实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及时改进幼儿心理健康表,以便于家长调整教育策略。
        (二)优化教学条件,及时的开展家园共育
        自然中有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科学的利用好大自然中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够保障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进行教育。所以,在未来开展家园共育的过程中要走向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更加亲密的接触,让大自然中的教育资源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陪伴在幼儿身边,确保学习过程的安全合理。在整个学习模式的影响之下,幼儿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能够获取更多学习的灵感,这对未来的成长有着更加现实的价值。在未来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际操作有效的展示和突出,也可以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当秋季来临的时候,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感受丰收”的家园共育小活动,可以带领幼儿走入到郊区的田地之中,和农民伯伯一起收获作物,真正的感受粮食种植的来之不易,与此同时也会在内心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劳作的过程肯定会让幼儿受到一定的辛苦,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刻,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要积极的鼓励幼儿不要放弃,进一步的磨炼他们的坚定意志力。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行之举来影响幼儿的学习,当完成当天的活动任务之后,可以让幼儿将劳作的过程通过画画的方式进行呈现,加深学习的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对家园合作的重视和研究,并与幼儿家长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同时幼儿园还应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家园合作机制,增加与家长的沟通频次,以此来形成家园共育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胡佳怡.家校合作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20.7(20):194-196
[2]张海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214-215
[3]李瑜.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2):120-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