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黄冠明
[导读] 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

        黄冠明     
        广东省吴川市新华小学
        摘要: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创新和改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散的平台,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得以展现,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体显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意识
        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便是“以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要求明确指出传统教学中需要做出改变的地方,新时代的课堂需要培养出有自主思维、创造性想法的学生,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一些有效手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的方法,教师的课堂角色也由传统的一言堂转化为师生共创的和谐课堂,这样的进步将促进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例如,在学习《日月潭》时,为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深入研究课本内容,借此开展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将课堂当作自己的乐园自由地徜徉其中。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准备好的视频资料。对于小学生而言,动态的视频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更能吸引其注意力,在播放的过程中学生被日月潭的魅力所吸引,这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随机地挑选几名学生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觉。对于学生的分享,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接着教师带着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的学生学习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寻找自己喜欢的或者能解决自己疑问的地方。阅读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其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指正,同时对一些无法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可以主动进行解答,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依据学生差异特点,严格设置阅读文本
        现代学生的生存环境都是丰富多样的,而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个性差异的存在,使得小学生课堂上展现的阅读方式、阅读效率和阅读状态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所有的学生设置同样的学习目标,不仅无法实现,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急需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严谨地设置阅读文本,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以及阅读方式的异同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所有学生的个性优势都得到发挥。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在教学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主要以书中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小组划分,比如将喜欢小鸟的学生组成一组,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对鸟的理解,积极地搜集各种各样鸟的图片,为后期在班内举办鸟类科普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将喜欢鸟类动漫形象的学生分成一组,在组内讨论自己知道的关于鸟的动漫故事以及形象,并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鸟类形象;将喜欢鸟类文章的学生分到一组,让这些学生主动搜集关于写鸟的美文。这样的不同目标设置吸引了不同学习风格和特点的学生,使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探索,不仅改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也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不同的小组设置小组长一名,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积极展示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后续的课堂安排中,教师鼓励不同的小组将自己寻找的素材、文学作品、动画等信息向全班同学展示,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储备不一样的知识,开阔其眼界,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让大家的兴趣得到完美的释放。
        三、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指引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专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甚关心,最终导致课堂呈现各顾各的局面,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兴趣降低,直到厌恶这门课程。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课本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体悟能力,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感情朗读课文,才能真正激发出个人的感觉,才能真正理解文本。
        例如,在学习《不懂就要问》时,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章。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大家平时遇见不理解的事物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请教别人的?有没有自主解决的?还有其他方法的同学吗?”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勾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学生开始有组织有纪律地回答问题。每个学生的经历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不同经历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继续说道:“本文的题目为《不懂就要问》,可能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寻找为什么不一样,本文是怎么说明不懂就要问这个问题的?”接下来将时间留给学生,使其自主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措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每个人都主动地去探索答案的所在,过程中会有讨论、会有争吵,反而让课堂更加地随意,学生也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
        结束语
        综上述,书籍对于人们来说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阅读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提升思维活跃性和知识理解力。小学生阅读时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希望课堂充满趣味性,但这些因素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能得到满足的,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甚积极,甚至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新课标改革后,其核心内容便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措施引入阅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寻找自己在课堂上的兴奋点。
        参考文献
[1]苟天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13):61-62.
[2]刘晓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21.(13):137-138.
[3]杜爽馨.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04):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