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才龙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以勒镇中心小学 657216
摘要:经过低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因此,在小学中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性作业、课堂动手操作等,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思维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本文立足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案例,从三个方面陈述了实践教学法在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教学;实践教学法
众所周知,数学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不过,借助于实践教学法,能够将复杂的逻辑过程、抽象思考清楚的、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借助于实践性的活动,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因此,在小学中段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开展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总是很多,提供给学生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应该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留足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学生动手,而不是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听讲其实更加符合中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本就活泼、好动,因此,让他们在课堂中参与动手操作,不仅仅能够确保课堂的参与,学生的专注,而且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的思考与探究。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都能很好的认读小数。但是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学生尤其对小数后面跟什么单位的理解比较薄弱。三年级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认识0.3的时候,我们通过具象的人民币,再逐步抽象成长方形的尺子,最后到格子,让学生逐步抽象,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借助于这些事物,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将一个素材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让素材充分利用,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从学生熟知的元为单位的小数为抓手,让学生充分体验0.3元是哪一段,还可以指哪里?比1元大还是小?追问的这些小问题是给学生不断建立0.3元的形象感知,是让学生对0.3元的实际含义有感受,并建立数感。
二、布置实践性作业
我们总是习惯于布置练习性的作业,以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解题能力的提升。不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提倡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也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实践性数学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深入生活,利于学过的数学知识,实现生活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知识运动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完“条形统计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项实践性作业:其一,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在线学习,你的视力是否正常?班上其他同学呢?选择下面的一个调查项目,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并完成统计表。调查项目一:你是否佩戴眼镜?调查项目二:你的双眼视力各是多少?(1)根据统计结果,你怎样评价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2)你能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吗?其二,面对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传播,其中还有很多的数据,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收集、去整理,请你选择一个城市某一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填写好统计表,再制作一份条形统计图,并写下你对数据的相关分析和想法。这两个实践性作业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但实现了知识的运用,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于现实的关注,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意识。
三、开展竞赛类的实践活动
竞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竞赛能够激发他们的获胜欲望,表现欲望,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力,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竞赛类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在进行完理论知识的讲述之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教室外开展一次有趣的、激烈的竞赛活动。竞赛规则为:首先好准备一堆卡片,在卡片上写上有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在操场上设置好终点与接力点。首先第一个学生手拿一堆卡片,从中随机抽出一张,进行作答,计算正确之后,进行起跑,快速跑向第二个学生,然后将自己手里剩余的卡片交给将手里的卡片交给第二个学生,这位学生也随机抽出一张,继续进行计算,以此类推,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获胜。通过这一竞赛活动,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学生的计算更加快速,既加强了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放飞了学生的身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合理的实践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充分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竞赛,活跃氛围,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孙庚.立足课标更新观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2]吴丽凤.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