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   作者:凌芳 李鹏程
[导读]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是数学门类中最基础的一环
        凌芳  李鹏程
        重庆市云阳县海峡小学           404500        重庆市云阳县蔈草镇歧阳小学     404500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是数学门类中最基础的一环,是解开所有数学问题的前提,该能力对学生未来是否学习好数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使今后教师数学教学能够顺利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思想,借助先进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无处不在,也是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计算方式的多样性,这对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水准的计算能力,还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良好发散,对创新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1趣味计算方式,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情景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计算时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述有关减法计算知识时,可以借助一些物品对教学进行辅助。教师将算式写在黑板上“15-4-3+6=?”学生在初看到此题目时会感觉有些复杂,这时教师应及时告诉学生,不要被题目所迷惑。教师让学生们拿出手中的小木棍儿,总共拿出15个小木棍儿,从15根小木棍儿中,拿走4根,第二次再拿走3根,最后再放回去6根。然后教师让学生再清点一下小木棍儿的数量,该数量就是本题的最终结果。此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也有所推动。
        又如,教师可以把算式写在纸上,“16-8=?”“13-9=?”“11-2=?”等,然后将这些写好算式的纸条,随机发放给学生,教师在准备好的小筐上,分别贴上“8”“4”“9”等一些数字。然后学生要计算出纸上所写算式的答案,将答案扔进相映数字的小筐里。像这种情景游戏教学方式,比以往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以此对计算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能够踊跃的参与到游戏中来,进而锻炼其计算能力。
        2通晓计算与原理,懂得计算规律
        数学计算以原理对于数学计算至关重要,学生要找到计算的规律。所以教师应让其懂得一些计算技巧,就像在做20以内减法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平十法”,尝试让学生记忆有关计算计方面的口诀,通过口诀中的一些规律将一些较大的数进行拆分。例如,18-9=9,学生在做该题时要用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后等于10,再去用10减去第二个数,就是最终的结果,通常称为“平十法”。也就是说,要把18看成一个10和一个8,先将8减掉,然后在动10。但由于18-9,各位8不够减9,所以要先把个位8减掉,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整10,再用这个10减掉1,则变成10-1=9,这就是最后答案。教师教会学生用“平十法”来做20以内减法,学生加以练习熟悉计算规律后,对日后的计算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要灵活运用,在做题时如倘若遇到困难,身边又没有可以辅助计算的物品,就要学会变通,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再遇到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下来认真审题,如“5+7-3=?”部分学生对计方规律运用不熟练时,还可以借助画图形来解题,该机可以先画出5个圆形,再增添7个圆形,最后再去掉3个圆形,再数一数剩下的圆形,便是最终答案。

该方式看似笨拙、复杂,也能让学生从中找到计算的规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帮助学生错题原因
        在平常的数学作业中,由于粗心大意把答案做错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第一,就是要在做题前认真的审题。要培养学生做题时先认真审题,读懂题目,然后再去计算的习惯,不能只靠自己的感觉去计算,比如在题目“2+3-2+3”时,有的学生一看题目,凭自己的直觉直接写出答案为0,可正确的计算方式是从左往右计算,结果应该是6而不是0。在计算数学题目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看错题目,看错加减符号,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这就要求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看题目的习惯,确保符号,标点等正确无误。
        第二,学生计算时,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细心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书写的规范是大部分学生都会忽略的问题,书写的规范包括做题时写字要规范,格式要规范,解题的过程更要规范。学生只有每次做数学题时,从开始答题到算出答案的过程是规范的,才能逐步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做完题目检查时,能够很快的检查出自己的错误。
        第三,养成自觉验算,认真检查的习惯。我身边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做完题,把笔和作业一扔,就去做其他的事情了,而95%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完题检查。这并不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做完题之后要检查,而是老师不够重视做完题验算、检查这个过程。老师不应该仅仅只是教学生做完题后检查题目,而是要监督他们检查,让学生感觉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培养他们自觉做完题目检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科目时,必须要有正确的计算思路,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不能因为盲目的数学计算而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为了顺利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老师应该在学生平时做题的时候给与指导和点拨,不断地提高他们做题的自主性。特别是要着重注意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一方面的问题,明确知道自己做错题目的原因以及正确的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解题能力。而且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秉持一种公平的原则,不能把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动力,保证做题的有效性。
        5结语
        总之,计算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想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从创新教学入手,以提高学生做题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做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增加一些趣味题目,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不要着急求成,需要的是学生、老师共同长期努力坚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不断的练习、巩固、反思,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倩 关于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的探讨《祖国(教
        育版)》2013 年 006 期.
        [2] 李平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科学大众(科学教
        育)》2012 年 003 期.
        [3]陈蔚.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