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盼盼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实验中学 046000
摘要: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促使其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为其以后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增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形成浓厚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促进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等,特制定此方案。
关键词:综合素质 班级管理
一、实施评价方案的意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施此评价方案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扬长避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促进班级进行有效地管理。班级的有效管理得益于学生们的积极状态,在评价的激励作用下,可以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发掘、学习他人的优点,在你追我赶的状态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联系。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配合,通过实施此评价方案,不间断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评价方案应当遵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根据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不同的发展特点,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及评分细则,以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二)激励导向性原则。鉴于学生是评价方案的主体,我们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模范学生的榜样力量,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看出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将评比栏分类,有助于看到他人长处),避免学生盲目。
(三)发展性原则。评价方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既要采用相对评价的方法,也要采用绝对评价的方法,且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结合起来。既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及动态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通过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的方式,确定学生与客观标准的差距或在集体中的位置,因此,评价不仅要和班内学生比,更要纵向和自己比,有进步就要肯定与表扬。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作为整人的手段。
(四)过程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将重点放在其日常的点滴上,把学生在校内的课堂表现、课下表现、课堂测试、家庭作业、行为习惯、安全意识、卫生以及特长等,以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详细细化,使学生和老师及家长都能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短板。同时又结合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家校联手共同记录学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真实性。
(五)互动性原则:采用家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建立评价册与你追我赶评比栏,家校共同成立学生成长档案,把师评、家长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通过家校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评价册与评比栏相结合的形式,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案的实施,应当同时注重科学性与可行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做到评价体系科学、系统;评价内容简明、适度;评价方法具体、可行,进而使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世界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随着人们对量化标准科学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世界教育评价也处于不断的完善发展之中,其明显的优势体现为:(1)评价过程趋于开放,打破了既往封闭的藩篱;(2)评价内容趋于全面,不再单纯的仅凭一项或几项指标来进行评价;(3)评价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为代表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推崇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认为应在教育评价中听取多方面的意见;(4)评价功能的多样性发展。在很长时间内,总结性评价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其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而现今,则更加注重形成性作用,通过对过程的调试,可以及时改进工作;(5)评价手段趋向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标准化的测量,但也不可否认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二)、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各国教育界大为流行,究其原因,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了传统的“一元智能论”,也挑战了评估学生能力的传统观念。该理论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奠定了科学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加德纳在其著作《人脑结构》中提到:“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至少独立存在着7种基本智能,包括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等各方面,此外,还存有一些未发展的智能如灵性、心理感应等则被归纳到理论当中。每个人的智能表现方式和组合结构不同,或许有人拥有七项智能,或许有人仅一项或几项突出。”对传统的狭隘智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够仅依据其单纯在校园中的表现,还应当结合他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合理的创造力。因此,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仅是发展的领域不尽相同,若要使得教育成功,教师就应当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扩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达到其智能的最佳点。同理,教育评价标准也应当多元化,毕竟聪明在各个成功领域都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评价的最优方式是采用档案法和活动法。
(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六部分"课程评价"中提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业成绩固然重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样不可或缺,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自我,从而建立自信。要积极发挥教育评价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校要求,每学期将依据学生考核和班级量化考评结果进行期末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表彰,颁发喜报及奖品。期末评选优秀学生要坚持争星评比栏与学生成长档案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评比栏中的得星情况,教师和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本学期做出的努力最大,哪个小组付出的汗水最多,从而将评比栏中的情况做一个期末总结,登记在期末总结表中;同时由班主任教师及全体学生共同评比、展示、交流、评价学生所做成长档案,并结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及教师评价,在期末家校联系卡中为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依据学生的纵向发展,为学生做出学期末语言评价。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期末优秀小组及五位“优秀学生”。
四、评价结果及使用:
(一)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结合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终结性评价: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后,对学生进行全面性评价,以测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等级可分为A、B、C、D,依次对应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较差时,应当慎重评价“不合格”,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此外,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由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自身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教师评价应当在对学生资料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与同学沟通所产生,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其正面成绩。
参考文献:
[1]盛鸿彪.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26):4-8.
[2]林璐晨. 中小学优质学校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