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合塔尔·克热木
新疆喀什市东城第四初级中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初步地学习古诗了,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知识较为浅薄,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不仅要背记古诗,还要学习古诗的内在含义,这让很多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古诗的魅力,并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古诗,从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欣赏;理解古诗;分析情感;了解背景;详细分析
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便要逐渐去理解古诗的潜在含义。在本篇文章中,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理解古诗义、分析古诗的内在情感、了解创作背景详细学习字词翻译这四个角度来阐述增强学生古诗赏析能力的有效策略,希望我的分析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一、理解古诗语句翻译
由于古诗的语句过于简洁,且古诗的字词的释义与现在的汉字有所不同,这就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但是想要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首要条件便是理解古诗的释义。教师在讲解古诗时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首古诗,如果学生连古诗的释义都无法理解就无法深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教师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争取让学生可以顺畅地理解每一首古诗,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古诗的教学。
例如,在进行讲解《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古诗时,这首诗的每一个字学生都能够理解,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想要描绘的意境,我会在课堂上着重带领学生去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夕阳图,让学生从景物描写初步理解这首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词堆积了众多的意象,枯藤缠着树木,树上有着乌鸦,而小桥下则是流水潺潺,旁边还有这几户人家,作者用这种意象的堆叠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这首古诗的语句翻译不难理解,但是学生很难将其顺畅地连接在一起,如果教师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语句的理解能力,我相信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多多重视古诗语句翻译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畅的理解古诗词。
二、分析古诗内在情感
古人创作诗词或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为了描绘自己看到的壮丽景物,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涵义,明白这首诗的优秀之处。分析情感是古诗学习中避不开的一个话题,教师应该早做准备,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分析古诗的情感,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绩,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进行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首古诗时,其实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这首诗是李白为王昌龄贬官而创作的其中抒发了他的愤慨之情也寄托了作者的宽慰与劝勉之情。
作者在诗词中的第三,四句写出了这样的语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就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与王昌龄虽然分隔两地,但是却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既点明了作者自己心中的愁思,又写出了自己将这种愁思寄与明月,宁愿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与宽慰带到千里之外,带给那不幸的,被贬谪的友人。其实诗人在这里将明月人格化很好地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这也是诗人们表现强烈的情感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我会着重点出这一点让学生对古诗抒情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
三、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诗人创作古诗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的,或是看到美丽的景色想要记录下来,或是借由一些事物感概自己悲惨的命运,这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完成的创作,而学生想要了解这首古诗,便先要去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因为有些情感的表达如果不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很难理解的,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被贬谪的无奈与家国情仇等情感,而且通过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化常识以及历史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例如,在进行讲解《望岳》这一节内容时,生对杜甫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描写人间疾苦的一些言语犀利的诗词上,但是这首朝气蓬勃,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的诗词同样也是杜甫所作,那么为何诗人写作的风格变化如此之大呢?《望岳》其实并不止一首,杜甫一共写了三首,课本中的这首诗其实创作于杜甫的青年时期,表达了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中年时期的那首诗词则表现了作者官场失意的彷徨的心理,而晚年的《望岳》则表达了杜甫即使漂泊在外,也关心着朝政,关心着家国天下。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也会借此打破学生一个固有的印象,那就是每个诗人所写的诗词风格是一定的,但是诗人的写作风格会随着诗人所经历的事情而有所变化,学生不能以偏概全,需要结合创作 背景进一步分析。
四、详细分析字词语义
每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看似简短的古诗却是花费了诗人很多的心血,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斟酌才确定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推敲”的典故广为流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诗字词的重要性,教师所能做的便是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仔细和学生分析古诗中的那些经典用法,让学生对古诗的严谨认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上古诗。
例如,在进行讲解《游山西村》这一节内容时,这首诗的题材其实较为普通,但是作者却靠自己高超的手法以及新颖的立意将这首诗变得趣味盎然。首先第一句中的“足”字,就可以表现出农家好客之情,而“莫笑”二字则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淳朴的民风的赞赏之情,这些诗句中的一两个词语让整个诗句描写的情景更加真挚、朴实,无论是在分析诗句所表达的含义,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学生都可以从字词出发,去分析、揣摩整首古诗。当然,想要做到灵活自如的分析支持含义,则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并且有着足够的古诗阅读经验,只有达到以上两者的要求,学生才能够顺畅地分析这些古诗字词含义,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古诗内在含义。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念头,提高学生的古诗析能力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果教师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会导致学生对古诗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干万不要本末倒置,不然反而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古诗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荣.情境教学法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7(04)
[2]施钇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综合性学习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