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用军 赵亚棋
云南省保山市 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完全小学 678111
【本期要点】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推行日渐深入,农村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同时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基础,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尤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下,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研究与创新的目标。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依循“人本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点与实际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展。本期刊登的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我国当前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现状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由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这与我国目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所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知识运用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同源之处。简单来讲,这一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这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个性热点、兴趣智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需要开展分层次教学,要针对小学生个性、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
事实上,分层教学理论中,其主要考虑的是每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会受到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每个学习者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主动性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及受到学习者掌握的基础知识水平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差异。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与城市小学学生在生活环境、经济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学生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和整体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也有部分学生具有着较高的领悟力和理解力,但相对来讲,整体教学条件和学习水平仍与城市小学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普遍现象。例如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速度较快,而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按照正常授课方式进行的知识讲授只能做到似懂非懂,半知半解,针对这一情况,农村小学教学开始采用分层教学这一方法,但目前来讲,整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对于分层教学法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农村小学对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推进较为缓慢。而且有很多来自于学生家长的压力,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这对于学生并不尊重,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此外,很多农村教师对于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通过部分地区农村小学的教研分析报告和部分教师教学反思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分层教学法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很多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
二、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分层教学法教学内容设计有所偏颇,同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分层教学法的评价仍然沿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例如,在进行课堂表现分层评价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统一评价,而作业评价当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分层,这对于不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成绩掌握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其次,教师虽然具备了分层教学的意识,但整体收效甚微,有部分教师。针对后进学生进行补讲,虽然尽可能帮助这些学生跟上课程的进度,但却没有相关的详细规划,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导致分层并不能生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2.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处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遗传因素当中,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在兴趣和理解能力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然也会呈现出优劣不同的成绩和掌握知识的水平,这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主要原因。
但目前农村小学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没有深刻的理解,分层教学的内涵和概念,大部分教师往往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对象,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分层次教学,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虽然具备了分层教学的意识,但整体效果不佳,针对性不强,特别是表现在教师对每一个层次学生的目标制定和精力分配方面并不均衡,对于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掌握不到位,如此就导致教师的分层教学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实施策略,也就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最后。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小学仍然存在分层教学缺乏系统性这些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制定精确的分层次标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设计,在没有相应标准和原则的影响下,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也就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
三、提高农村小学分层教学应用的对策建议
1.全面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
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法实施过程当中,必须要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这也是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基础依据。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和家庭访谈等多个途径进行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调研,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分配,教师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的层次,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最大程度上不让学生感受到差别对待,不会产生区别性的态度意识,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平均水平要保持均衡。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学习小组组长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同组学生的共同合作,使学生能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并通过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利用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进步的状态进行动态的调整,可以将进步较大的学生调到高一个水平层次的学习小组当中,也可以将退步的学生降至另一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中,通过竞争压力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在农村小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定好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还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每堂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强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时,教师要注意分层次对待,对于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制定高目标,设计高层次要求的作业,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制定相比其学习能力稍微简单一些且带有一点难度的目标和作业,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达成这一目标,如此不但能够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同时也能够获得较好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围绕着学生相对应的层次进行教学目标的推进,如此不但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够让其在层次提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备各自的学习目标,也能够降低学习的盲目性,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排除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劳动,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达到学生进步的目的。
3.采取针对性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予以考核评价,如果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方式去考核、评价,显然并不合理,而且也不准确。另外,统一的评价体系很容易让一些学习能力较强,且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产生优越感,从而滋生骄傲的情绪,而且也会对后进的学生自尊心带来一定的打击,这极为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要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并作出分层次考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题目,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采用一些较难的题目,并将其设置为选作题或附加题。此外,相应的评价体系要做出区别对待,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全方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要多寻找其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鼓励这些学生,让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自信,使其能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于一些中等层次的学生,也要做到尽力的鼓励,并指出其学习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其指明改进的方向,使中等层次的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让自己进步,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标准,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链接】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方法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坚守的准则,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研究中的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没有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关于农村小学分层教学方法需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思想。
?当代教育理论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马金凤,2010)。罗杰斯认为,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要培养的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是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适应能力,能够自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教学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他极力批判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指出教学活动英语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是“促进者”角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二是帮助学生搜集信息和组织材料,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三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皮亚杰,一名认知发展领域的心理学家,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是 20 世纪 80年代发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其对教育过程的科学解释和自身理论体系把那段完善,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