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李晓明
[导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

        李晓明
        山东省蓬莱第一中学  265600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与支持,只有加强家校共育才能够使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功能和效用。因此,学校与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对教育观念和思想进行革新,主动地去探索科学、高效、创新的工作方法,以真正加强和实现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努力。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优化路径
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正确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帮助学生提升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等方面进行教育。这些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思考的出发点和实践的动力。
一、家校共育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学生的行为规范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生活当中,更加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学校,班主任要制定良好的班规来约束学生,而在平时,家长要为学生制定一定的条条框框,来保证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促进孩子快乐成长。由于家长对教育子女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校交流势在必行。通过坦率而真诚的交流,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对家校共育问题非常重视,相关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其中都提出了学校要切实承担起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不过,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到,92.1%的人表示,该义务应该是由教师承担的;55.1%的人表示,对家庭教育进行一定的指导,应该体现在道德上,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学校和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主要是传授各学科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并不是必需的,甚至认为是增加了工作量,对家校共育活动采取消极态度。学校只有在学生遇到某些问题、需要和父母讨论学习成绩或者需要父母给予配合的时候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
        (二)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不畅
        虽然家校之间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意识越来越强,但学校和教师仍然占据家校沟通的强势地位,父母缺少说话的机会,出现了沟通中一方的“沉默”现象,这是低效沟通或假沟通的一种典型表现。也就是说,即使是父母在有能力促进家校共育的情况下,出于某些原因,也选择沉默。从家校共育的沟通内容看,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的是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过,通过对当前家校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看到,当前的一些交流一般集中在学习、成绩等内容上。虽然家长与教师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但沟通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等内容,不是很有兴趣了解家庭教育、孩子爱好、交往等相关的内容。


三、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家庭双方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好处以及必要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校教师认识到“家校共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增强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感。为了让高中学校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工作,应当注重创建完善的网络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实现在各平台当中定期发布家校共育的实例以及优势,以此让学生家长能够对家庭教育持有正确的态度,有着正确的认知,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具备的促进作用。那么随之家长在后续工作中就会对子女开展更加专业的教育,体会到使命感,并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的优势最大化体现,学校和家庭还应要对共育理念始终具备认可和支持的态度,同时要注重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在家庭中创设温暖、融洽的生活环境,同时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安全感,通过这种手段来促进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拓宽家校共育渠道和途径,畅通家校良性沟通
        保证家校之间联系渠道、途径的畅通才能够真正实现家校间的双向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所以,我们应该致力于拓宽家校共育的渠道,发挥家长会及家委会成员的积极作用。提起家长会,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学校召开家长会来汇报学生成绩,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家长会的积极作用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得到真正的发挥。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重点建立家长委员会,让所有的家长都参与进来,为家长提供一个官方的活动交流平台组织,以避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松散性。其次,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地组织和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来反应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中的问题以及说明学校的教育情况等,让家长、教师和学生三者间有直接、多向的沟通和交流,以真正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教育学生。
        (三)共建电子心理档案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实施,建立便于家校双方沟通交流、能够存储相关信息的平台。平台建立的目的一方面,家校双方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共同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家长、学校可以通过电子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家校双方的沟通交流建立在实际真实数据的情况之上;另一方面,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便捷化,有利于学校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会直接决定教学成果,为了确保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责任心的心理教师团队,优化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像心理访谈室、心理接待室。再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座谈会,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工作,让学校和家长之间随时开展交流。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应当采用心理访谈、沙盘游戏的手段来全面掌握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困惑,并依据其实际情况疏导。而对于部分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来说,要先和其家长取得联系,实现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发展的工作。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探究,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贾元春.家校共育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技巧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27):46.
[2]扈文华.构建家校共育平台,改善借宿生成长环境[J].知识文库,2020(18):50+52.
[3]王鸿鹂.家校共育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J].甘肃教育,2020(18):38-39.
[4]常远志,王宝华.深化家校合作维度研究搭建家校合作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09):19-20.
[5]刘增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策略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4):147-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