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思考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张娜娜
[导读] 对于学校来说,最基本的任务便是教书育人

        张娜娜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中心小学  756300
        摘要:对于学校来说,最基本的任务便是教书育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则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各个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作为德育教育主体媒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华的理性获取以及合理的、高效的应用。老师可以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和系统地整理,将其塑造成为源源不断的素材宝库。本文结合小学部编版教材展开分析和探讨,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取舍问题,从而找到科学的应用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
前言:将小学五年级的教材《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作为案例,基本上每小节都能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内容,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展开实践教育。在实际的挖掘和运用中,需务必高度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里的时代性,重视其展现的精神实质、思想意识以及深刻含义等,由此为小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原动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和法治被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体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寻求到一个均衡点,以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性、博大性、多元性、创造性等特点。
一、将传统文化的资源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华源远流长、纷繁多变,将其以资源的特性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衔接时,必须要遵从相应的规则。本文将其汇总为下列几个方面。
1、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则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去,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据,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字,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资源区划为三个层面,即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应的传统思想便是修身、齐家、治国。以此为基础,借助传统文化博大的资源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遵从文化的现实性和传承性的统一原则
        文化是源远流长、持续往前进步的,在新时代特征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经过相应的转换、汇总等步骤,才可以更好地充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在此过程中,新旧文化会发生对弈,既要保证将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立德树人思想完美保留下来,也要将新时代的精神运用到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教学中去,在双方相一致的原则下,红色精神、革命传统、爱国教育等可成为主要的均衡点。
3、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从2016年起,原来的思想品德等课程被《道德与法治》全方位代替至今,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显现出了该科目的实效性、社会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说,《道德与法治》摒除了早期相同类型的教材中常见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过度繁琐的状况,从紧贴学生日常生活方向考虑,《道德与法治》系统而全方位地展现出“道德”“法治”两个层面下的基础知识信息,在思想方面跟进时代发展趋势、在基础知识上由浅入深、在运用上结合实际等的特点不言而喻。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范本的选择上,老师应重点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可触碰、可加入、可感受的信息,让学生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和验证。
4、遵从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趋势
        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目标进行研究,大部分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转换的时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学生的自省能力、探索能力、认知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同时,开始对外界的事或物或人怀有较为强烈的批评意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此时的学生,因为本身的知识体系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正确的系统性的认知,所以容易对教材上所论述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标准等产生认知上的混乱。所以老师在选择传统文化资源时,需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避免超越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构建能力的情况出现。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以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基础,长期存在有许多“生搬硬套”的狭隘行为方式。

尽管许多老师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的巨大的价值,但他们缺少去挖掘和整理的能力,以至于频频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从运用的角度出发,开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转换和运用。从客观上来说,要求老师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特征有深刻地了解,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1、以独特性文化资源为基础的运用
        客观地说,中华文明保持独立并对全人类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基本上源于其独特的“文化体系”。与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只有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并未被“湮没”,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保持着其独有的特性。
        老师可以以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性资源为基础,将其融入到道德和法治教学里去,合理高效地利用其较高辨识度的优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神话故事等都是和其他文明有明显区别的资源。这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中华传统文化情境下道德和法治的意义,同时还能借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小学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中的“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章节为例,汉字本来就是中华文化里特有的,因此扩展而来的书法等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老师可以从汉字的构成、寓意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转换为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资源。比如“德”在古代指的是遵行正道的意思,做一个“有德的人”便是要遵从人的本心,顺应自然的发展,最终达到“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的境界。而“法”字则是由“灋”变化而来,其含义是公平似水,消除邪恶。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性与汉字的独特性是相互映照的。
2、以历史性文化资源为基础的运用
        以历史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历经了5000多年的生息繁衍,其中不管哪个时期,都产生了众多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中华文明具有其独特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汇聚了华夏民族古圣先贤的道德底蕴与法治理念,所以博大是他的又一特征。
        老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以中华博大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可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以生动的、有趣的案例来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向学生展示道德与法治的深层意义,以此实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抽烟或者是喝酒以及具有其他不良嗜好的群体,但对于吸毒的群体的接触基本都是零接触,因为不了解而好奇恰恰是很多刑事案件发生的根源,而学生对于毒品的认知明显是不足的。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章节,借助历史资源,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等故事或者影视剧的片段,让学生们明白毒品的危害,知道政府禁毒的目的,了解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毒品,最终会呈现怎样的情况?等等,从而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思考、对比等行为来加深其对于禁毒的认知程度。
3、以文化美德资源为基础的运用
        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家庭为出发点的话,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是我国家庭教育中一直不变的信念。如果扩展到全社会的话,助人为乐、尊师重教等,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和谐的根本。
4、以与时俱进的思维为基础的运用
        教育要与时俱进,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一样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情况、热点问题相融合。比如在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五年级课程中,就有“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么一课,老师就可以在教学时,与当下的热点事件相关联,比如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立、神舟十号的发射等等都能够与传统文化相衔接。另外,还可以借助当代的事件,对历史进行回顾,从而教导学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情怀。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虽然其中确实存在有不小的糟粕,但其所体现的价值内核,特别是对于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来说,是永不过时的,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重要的资源来源。
参考文献:
[1]谭东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138.
[2]常桐赫.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融合[J].辽宁教育,2018(20):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