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的体会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刘金花
[导读] 地图阅读能力(以下简称地图阅读能力)是地理学的重要核心素质之一。

        刘金花
        科尔沁左翼后旗朝鲁吐初级中学  内蒙古  通辽  028100
        摘要:地图阅读能力(以下简称地图阅读能力)是地理学的重要核心素质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较弱,传统的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难以适应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知识目标,提出了地图叠加的教学思路。其方法是将相同比例尺、相互联系的地图叠加在一起,形成学生心目中的综合地图。该方法有利于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教学。以八年级第一册第三章“世界人口分布”第一节和八年级第二册第六章“西亚”第二节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在使用该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多重转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锻炼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图叠加法;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地图能够形象地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变化规律,是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地图所承载的信息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地图阅读能力(以下简称“地图阅读能力”)被视为地理学习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地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较强的地图阅读能力有助于地理要素的识别、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地图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初中地理教学的困境
        1.1初中生图片阅读能力较弱
        学生进入初中后所面临的学习环境与小学不同。对于初接触地理课程的初中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制约其地理学习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学设施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多数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总会有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对于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而言,初中生地理学习的障碍主要在于知识的缺乏阅读地图的兴趣和没有固定的学习动机、阅读习惯以及学生对地理术语和地图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初中生的图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图阅读能力和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1.2传统的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难以创新
        地图是地理的基础,地图的使用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初中教材中的地图资料虽然丰富,但由于地图教学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略显枯燥。而初中生的精力不易集中。如果地理教师仅仅利用地图进行简单的地图阅读和地图阅读训练,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地理课程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因此,传统的地图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影响了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1.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任务艰巨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地理的性质和特点,初中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两部分,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兼容。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构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部分[1]。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广大师生长期坚持下去。
        2、 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初中地理地图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地图引导学习”模式倡导教师借助各种图像,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区域自然地理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2]“情境创设”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3]。“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4]。”“微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丰富学生的行为体验[5]。在上述教学方法中,地图是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地图教学一直是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以形象的形式理解抽象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地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建立课堂思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知识目标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础地理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核心专题[6]。知识目标的每一部分都涉及到对地图的综合分析,地图叠加法可以很好的将三个递进的知识目标连接起来。
        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是笔者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提出的一种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即相同比例但不同类型的地图叠置学习。这种叠加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叠加,而是地理知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构建的叠加,它关系到教学过程,而要进行多次图文转换,学生需要掌握每张地图所传递的地理信息。
        3、 地图叠加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人文地理学的应用——以“世界人口分布”为例
        地图叠加法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以第三章第一节“世界人口分布”为例,阐述了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规律。要求他们通过地图找出世界上人口稠密和稀少的地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叠加法的应用如图2所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涉及到四幅地图的叠加。这四幅地图描述了世界各大洲和海洋的分布、世界地形、世界气候以及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以《大陆海洋分布图》为底图,叠加在《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描述世界上人口分布稀疏和密集的地区。

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依次叠加在“大陆和海洋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从大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沿海三角洲地区处于中、低层纬度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人口集中,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是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世界上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炎热潮湿的雨林地区、陡峭的高原和高山地区、常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这些地区人口较少。
        在“世界人口分布”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世界人口密度图”、“大陆海洋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等地图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地图的叠加形成地图信息的叠加,形成知识的叠加在叠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划分世界人口,本文分析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3.2在区域地理学中的应用:以“西亚”为例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一个区域内地理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以八年级第二册第六章“西亚”第二节为例,阐述了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区域地理学中的应用。在“西亚”课程中,要求学生阅读地图,陈述西亚的纬度位置、陆地和海洋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西亚的气候特征和水资源,了解并利用地图数据掌握分布情况,西亚石油资源的生产和出口。以西亚为例的第六章“认识地区”具有地域特色,而“不断的战争”则是对西亚的真实写照。因此,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西亚的基本地理特征外,引导学生分析西亚战争的原因是本课的升华。
        利用地图叠置是分析“西亚”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根据西亚的地理特点分析战争原因的重要手段。首先,以“大陆洋分布图”为底图。分析西亚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即“五海三洲”),重要的海陆位置使西亚成为亚欧非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二是将“西亚气候图”叠加在底图上。西亚地处热带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常年低温少雨,水资源匮乏,因此,水资源竞争已成为西亚地区一些冲突的导火索。三是将“世界板块分布图”叠加在底图上。西亚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波斯湾有利于石油富集的地质构造,因此西亚石油资源丰富。第四,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将《西亚宗教图》和《西亚人口分布图》进行叠加,对西亚人文地理进行分析。由于西亚不同民族的分布和居民宗教信仰的差异,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不断出现。西亚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地理位置重要,水资源匮乏,石油资源丰富,宗教和民族矛盾突出。此外,该过程还可以叠加西亚地形图、资源图、农业分布图等辅助教学。
        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西亚”教学中的优势在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思维。首先将西亚作为一个整体,以“战争”为指导,然后将反映西亚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宗教等情况的地图依次叠加在该地区,全面分析西亚战争的成因。同时,在叠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初中生对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力,比如地理位置会影响当地气候,气候也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和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区域地理分析方法。
        4、 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地图叠加法是对传统读图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将多张相关地图传递的信息汇总到一张地图上。这种方法的优点如下:
        4.1有利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通过系统论的分析,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每个地理知识点是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分散的知识点形成逻辑知识系统是最有效的方法。地图叠加法可以将不同地图上表达的地理要素汇集到同一幅地图上,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区域,有利于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整合学习内容有很大的价值,构建学习体系,形成地理核心素质。
        4.2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用地图叠加序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分布时,需要有大陆和海洋的区域概念,然后将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纳入人口分布分析。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地理要素的顺序,在运用地图叠加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含蓄地形成逻辑思维。
        4.3有利于锻炼空间思维能力
        地图是通过图形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学生读图的能力是将地图所呈现的平面信息转化为头脑中的三维信息。同时,读图的过程也是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中,使用地图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可感知的地理物体[7]。因此,通过这一方法的巧妙运用,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将逐步建立起来。
        4.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生使用地图叠加法的过程中,涉及到文字和图形信息的转换。首先,学生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地图中提取相应的文本信息,然后对大脑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汇总、排序和分类,最后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综合的地图输出信息。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摘要
        本文从初中生地理教学中读图难的问题入手,思考如何弥补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创新传统的地理阅读教学方法。结合地理基础知识、区域地理知识和核心主题三大高级地理知识目标,考虑将叠加法应用于初中地理阅读教学。本文以人文地理《世界人口分布》和《西亚》区域地理案例为例,分析了问题引领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以帮助刚刚接触地理教材的初中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认识,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必须强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是笔者提供的一种读图教学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运用地图叠加法,正确分析地理事物,使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和动机,还需要进一步纠正和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1):47-48.
        [2]林小红.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61-162.
        [3]何春玲.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与运用[J].地理教学, 2018(9):4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