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以“探寻保定古城区文化项目式学习为例”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  张琳
[导读] 学科素养是教学的中心概念

        张琳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    071000
        摘要:学科素养是教学的中心概念,初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初中教学中适时开展项目式学习成为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不忘初心、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本文以保定市古城区文化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究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通过实地踏查、感悟历史、以史明鉴等环节,完成项目式学习。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
        
        俗话说“一座总督府,半部清朝史”。保定作为河北省省会有三百年的历史,在清朝时,保定在军事、经济、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究保定古城区文化,可以了解清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刻的直观印象和体会。
        1保定古城区历史文化的特点?
        保定古城城区面积不大,占地仅9平方里,蕴涵着城市发展的线索和旁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官衙众多
        在城区面积不大的范围内,有大小衙署70多座,保定古城是全国省衙,道台衙门、府衙、州衙和县衙融为一城的城市,衙门多,衙署办事人员多,众多的幕僚、书吏的后代移居保定,这给古城保定灿烂文化打下丰厚的奠基。
        1.2寺庙众多
        有关帝庙5座 ,另有文庙、成王庙、城隍庙、东岳庙、火神庙 、刘守庙等,它们分别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面。据记载刘守庙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城区一大盛况。
        1.3会馆众多
        保定作为“护卫京师”的畿府重镇,是南方诸省进京必由之地,是京南几省在保定的同乡为解决其同乡子弟赴京赶考或商贾赴京途中住宿之便,陆续建起了会馆。
        1.4街巷凝香
        保定古城作为明清省府历史文化的载体,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比如:莲叶托桃(连夜脱逃)、槐茂酱菜被称为‘太平菜’等,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
2.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
        2.1确定内容
        在“探寻保定古城区文化”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充分寻找和发现保定市古城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前期的查阅资料、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形成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将直隶总督府作为此次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确定要实地考察的地址并制定实施计划。


        2.2实地踏查
        在历史教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实地考察直隶总督府,通过介绍,了解到直隶总督府在清朝的重要地位。通过实地查看,认识历史上有名的直隶总督,清朝共有74人担任了99任的直隶总督,其中多为朝中重臣:有修建莲池书院的李卫,有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绘制棉花图的方观承,有在任时接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的琦善,有在任时赴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曾国藩,有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俄密约》、《中法新约》、《中英烟台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有在任时创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袁世凯等。同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与直隶总督和直隶总督府有关,如镇压农民起义、兴农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务、办理洋务及推行新政等,所以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的说法,可以说,直隶总督府就是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
        2.3感悟历史
        实地参观和考察后,了解了清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清朝初期曾经非常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解,让大家认识到清朝后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了中国主权,掳掠了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充分暴露了其丑恶奴才嘴脸。最后得出结论,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清朝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2.4以史为鉴
        通过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知古鉴今”,让他们明白,正是有了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才挽救了民族的存亡,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爱国热情,激发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引导学生“以史为镜”,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敌对势力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结束语
        项目式学习既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地制宜的引入项目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学到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
        参考文献:
        [1]李在华.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19(05).
        [2]林丹.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拓展课《东汉铜奔马》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13).
        [3]田红彩.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为例[J].历史教学,2018(01).
本论文是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通过“PBL:探寻保定街巷变迁”提升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