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
(江苏省 淮安市 北京师范大学淮安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1)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家国情怀是我国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闪闪发光的品质。纵观历史长河,家国情怀让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闪亮于其中,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家国情怀的体现,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正确社会主义取向的人才。本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找到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方法。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 教学策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是每个时代的人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家国情怀的养成,能够帮助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与健康发展,也能够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风气。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国家、认识民族,并为核心素养的建立奠定基础。不过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让历史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感受到历史的真正内核。
一、民族认同角度,从整体进行感受
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想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于儒家文化的包容和凝聚力,民族之间的分久必合是肯定性的。中国是以汉族为主要群体,其他少数民族为次要群体组成的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所以在进行家国情怀培养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将视角放在“中华”的整体概念上,而不是以某一民族为主角。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汉族或其他单一民族的特定利益,培养出的家国情怀,不仅无法对学生起到帮助性作用,还可能导致学生思想狭隘尖锐。
一些历史教师可能在进行教学时不自觉的以汉族为主体,在教学时透露出将其他与汉族进行抗争的少数民族放在对立面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从而对其他民族产生偏见,这对我国的繁荣与稳定是不利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摆正自己的立场,认识到我国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的可贵之处,在关系到民族抗争的教学内容时,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内部矛盾,什么是外部矛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养成正确的家国情怀。
我们在讲辽宋夏元金时期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这是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过程,不同朝代更替下的特权,民族的变幻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中国的角度,对过去历史长河当中的时代更替进行学习和感受。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五胡乱华”时,一定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向学生强调“五胡”指的是除当时朝代外的其他百姓,而并不是以民族来进行区分的,而“华”指的则是中原。我们是通过地域特征对其区分的,但是站在当前中国领土的视角来看,我们有山丘、有河流、有高原、也有盆地,过去朝代记载的“胡”也成为了我们的家人,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特征,并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自己的“家务事”。这样学生就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认识到家国不同之处。
二、文化传承角度,激起文化自信
历史是一门具有文化属性的学科,想要发展其中的家国情怀,我们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但事实上它也是兼容并包的。在各个不同思想的碰撞过程当中,才有了思想的妥协和收敛锋芒。这种包容的文化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因为其主导者忧国忧民,希望以一己之力唤醒时代精神所产生的,仁义礼智信始终是其文化内核。这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体现,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我国的主流传统文化,而在其中的思想变换过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出现。这一点在我们进行百家争鸣教学时,也能有所体现。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仅仅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字拼音,汉元素等等,具有文化符号性质的事物也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化属性是毋庸置疑的,从仓颉造字到女娲补天,从楚辞汉赋到长城故宫,这些在历史学习过程当中,这些能够为学生带来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符号,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建立,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初中学生还是处于渴望外界认同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的产生。
三、典型人物事件,用事实说话
想要帮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我们也需要拎出具体的典型人物事件,以戏剧性的冲突和张力去刺激学生的情感。事实上,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也有着许多呈现家国情怀的故事与人物。不同朝代的更替都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家国型人物,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站在中华的视角上,对其中的不同细小分支人物进行感受: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虎门禁烟的林则徐,又或者是通敌叛国的秦桧,犹唱后庭花的南唐后主李煜等等。这些人物的产生都是有其时代背景存在的,其中的家国情怀也非常突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向学生讲述几个类似的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事件刺激学生家国情怀的产生。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古诗词,对当代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感受,通过场景重现,感受不同的家国情怀体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就算卧病在床也还想重投战场,我们可以单拎出他的一段人物经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宋代的风雨飘摇及爱国情怀的存在。又或者通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将军在战场上杀敌的壮烈情景播放,让学生认识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国家,会是多么壮烈,多么勇敢等等,通过诗句与视频的相互对照,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名人的爱国情怀,从而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影响和培养。
四、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
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到了初二近代史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悲痛沉闷的,也是被他们所排斥不喜的,而家国情怀的培养又是需要学生的主观意识去进行感受的。如果以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家国情怀,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买账,甚至还会觉得老师在无病呻吟。因此,除了对内容的精简,我们也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将思考主动权和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说我们就可以通过戏剧课程的方式,以固定的家国情怀,相关小故事为剧本,让学生进精心设计和舞台剧排练,在提供相应服道化的基础上,任凭学生自由发挥,以戏剧演出的形式带给其他的同学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参加演出的同学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而观看演出的同学又能够在轻松学习之余体会到戏剧中的家国情怀的魅力。又或者我们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选择更加贴合学生思考方式的提问流程和语言,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情况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等等,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刺激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上的家国情怀相关内容进行寻找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并以学生更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文化认同、传承的角度出发,用家国情怀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的思维养成。
参考文献:
[1]姚爱华.浅谈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1)
[2]施小燕.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21(01)
[3]胡艳.无须“说教” 初中历史课也能渗透家国情怀——以部编八年级历史教材为例[J].名师在线,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