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叶丽媛 杜娟
[导读] 结构性、整体性是数学知识的典型特征

        叶丽媛    杜娟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321037
        摘要:结构性、整体性是数学知识的典型特征,这提示数学课程教学阶段也有一定结构可寻。在小学结构化教学阶段,要把控数学知识间的整体结构,构建关联性并以循环推进为支撑,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扎实掌握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引言
        依照教材上拟编内容分为不同课时授课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离散性特征显著,尚未形成完整化结构,此时学生捕获的知识零散、独立化。教学论做出构建知识结构的提议,进而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掌握知识。知识的整体性是知识互联互通的基础,以单元整体为基础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在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完善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效能。
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概述
        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设计每一节课,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在现有的知识和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规则的体系,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布尔巴基曾强调,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教学。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所学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换句话说,它本质上是将晦涩的知识分成几个相对简单的、已经被充分理解的旧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解新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感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要展示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综上所述,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就是教学结构、学习结构和使用结构的过程。
二、结构化教学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2.1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主要是教数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以后更高层次数学学习的硬基石。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强调盲目做题,而忽略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构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轻松无紧张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学习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众多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法的数学思维能力,高效实现了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
2.2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既提倡从联系的角度探索和建构数学课程的教学范式,又创造性地为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教学策略。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小学生缓解数学学习压力提供了新思路。在一定意义上,它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学,而且为所有学科的教学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范式,对小学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3.1呈现单元整体结构
当下,小学各学科教材拟编期间予以“类”的整合问题一定重视,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类等同的、类似知识结构的整合、罗列。鉴于此情况,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主动融合整体论理念,探析有关知识、方法及思想的衔接点,整合多种资源,协助学生整体建设知识结构。要关注目标结构,其能传递出单元知识的核心价值。

结构化学习重视目标的凝聚,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一节课或整个单元的教学,均要紧扣核心目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学习什么、学习的动机有哪些、学习方法是什么及应该学习到哪一程度等问题。比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课程教学中,教师将“小数意义的解读”设为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将其穿插到整个单元教学中,本单元设置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等表面看起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无相关性,而略加思考就会发现前者均是后者学习的基础,且本章还规划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实则均囊括了“小数意义”相关知识,且起到深化“小数意义”的作用。例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程教学阶段,为帮助学生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师为学生布置如下习题“超市中矿泉水1.00元/瓶、果冻2.50元/袋、火腿肠0.82元/根,巧克力5.55元/块,三明治6.80元/袋”,而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如下习题:(1)1瓶矿泉水和1袋三明治共计多少钱;(2)1袋果冻与巧克力会消费多少;(3)1根火腿肠与1块巧克力总计多少钱。在类比学习中,学生总结出如下三种计算方法:①元+元,角+角,分+分;②将元转化为分或角,而后相加;③列竖式后再计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能深刻的感悟小数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关联知识促进单元结构整体化过程。
3.2打造立体关联结构
若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范本,那么其就会被编写到教材中供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也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回顾长期的教学历程,笔者发现我们眼睛观察到的知识是依照不同年龄认知发展规律罗列的,但未重视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拓展性,这不利于学生整体化学习、深度性思考。故而,我们要在理解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探析其发展的整个过程,要求教师实践中确立关联知识的教学思维,并自觉强化专业能力,等同于在大概念引导下融会贯通教材编者的逻辑、教学原理、技术方法及开拓空间等。任务驱动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其能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活动的关联性。活动关联,即学生紧扣教师创造的结构逻辑,逐渐开展有规划性的活动,亲自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最后形成系统化思维。比如,在《测量》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活动,先鼓励学生寻找教室内可以用直尺测量的物体,比如、橡皮、书本、文具盒及桌面等,而后对其加以测量,最后比较以上物体的测量结果,进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楚明了、从抽象化过渡至表象最后发展具体等。这堂课看起来包括了很多活动项目,但他们是关联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本堂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方法等,对本单元后续《我长高了》、《观察物体》、等长度单元教学中发挥一定迁徙作用。
3.3循环推进,提升素养
在结构化学习阶段,我们可以把循环理解为“循环上升”,其不仅囊括知识自身的循环,还有基于知识学习活动滋生的情感、价值等的循环,历经循环过程,能更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内涵,更高效的吸收知识并促进其内化过程、拓展视线范围,力争构建完善化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圆》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徒手画圆,利用圆规、圆形物体等工具画圆并“找圆心”。教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谁画出的圆更好一些,在这种师生共同表演、平等互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小学生的个性充分被尊重、发展,同时教师允许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进行探索,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挖掘新知,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及发现“美”的能力。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人文价值角度阐述“圆”的内涵,有“美满”、“美好”之意,这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朝着纵向发展进程,有益于优化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推行结构化教学模式,等同于促进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两者融合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萌生一定想法、诱导思考过程,促进自身思维活动与学科知识互动过程,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内化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不断完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数学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9,14(19):54-55.
[2]胡全会.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9,41(16):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