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金刚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1
摘要: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每一位民众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能力、涵养,其既体现着人们在收集、筛选、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又反映着人们的道德品质与综合修养,同时,更反馈着人们对待信息的态度。可以说,离开了信息素养为铺垫,网络资源与信息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将难以发挥、无法彰显。而对于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小学学生而言,其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使得以信息素养为引领,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的渗透,并通过对符合学生认知特性的各类信息化工具、素材、资源、手段、技术的应用,来强化对学生基本信息技术意识、道德、品质、能力的培育,为确保学生信息素养塑造、认知能力提升、良好意识培育提供助力,给予保证。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渗透;策略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其从不同领域、层面直接反映着人们对待信息的态度、处理信息的意识、应用信息的能力。而对于好奇心、求知欲很强的小学学生而言,其对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信息时空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兴趣,以致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载体,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塑造,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就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现状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与缺憾,尤其是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仍旧比较欠缺、不够充分,以致很多学生并未形成科学驾驭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基本意识与能力,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与新课程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教师应以全新站位、多元视角,重新审视信息素养培养在学生求知、成长、发展领域的作用与价值,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引入更为宽泛的领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实践感知、操作探究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一、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对学生洞察、判别、感知信息的能力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以目标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是新时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应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之一,其既转换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又提升了教学的效能,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意识培养时,应加强对教学任务的设计与构建,并以具体学习任务为辅助,将不同教学内容隐含与任务之中,为确保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而且,学生在借助不同学习任务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其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学习自信都会获得切实激发,更利于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开展“文字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辅助,设置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制作一份电子小报。随后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方案、搜集各类信息、应用辅助工具,并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存在的瓶颈等即时渗透有关文字处理知识点讲解、基本技能指导等,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获得认知潜能的开掘,获得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二、充分借助技术手段,提升信息能力
受到自身思想认识、发展定位、认知现状的影响,以致很多小学学生普遍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比较欠缺,对于很多冗杂、抽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难以全面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效率也难以保证。而微课的直观性、可视化、简洁性特质,使得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与更加重要的价值。
因此,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知识,教师在培养信息能力时,可以就其制作成一些辅助性微课,组织学生在感知、体验、学习中理解不同知识的的内涵、明确一些基本操作规范,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强。例如,在开展《插入剪贴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在文档内插入剪贴画,待到学生完成操作后发现自己所插入的剪贴画在大小、位置、结构、美观性等方面都与文档内容不够匹配,对此,教师再即时在课堂引入辅助性微课引导,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快进、慢放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插入剪贴画时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必须注意的要点等,使教学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将微课发布至网络交互平台,供学生课外自学,于无形之中拓宽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路径,使学习方式更加多元、丰富,以切实强化学生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塑造。
三、科学构建合作生态,塑造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思想认识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其可以于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法治观念。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信息道德培养时,应加强对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并带动学生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让不同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的学生获得认知迁移与发展实现。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向着精细化、科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率,又优化了教学指导的路径,为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变革给予了保证。例如,在开展《开场以前报剧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以童话剧《花蝴蝶的沙漠绿洲》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在文稿制作中,由教师对学生科学、合理分组,然后由每个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承担具体的制作任务,在协作与互助中选择PPT模板设计幕布、选择剧目字体、结合教材内容与提示插入图片、剪贴画等。待到设计完成后,通过相互之间的分析与探究,对PPT予以优化、美化,在小组合作中掌握诸如PPT模板选用、PPT背景设计、图片插入、文字输入等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学会判别、驾驭、掌控各类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获得信息道德提升。
四、结论
总之,信息素养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十分宽泛,其既体现于学生学习领域的表现与反映,又折射着学生的修养与素质,更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效能的提升。而就小学学生而言,由于其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发展性,以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在潜移默化式渗透、循序渐进式引领中方可予以实现。因此,教师在借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渗透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加强对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措施的创新、教学活动的变革、教学路径的拓展,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探究、感知的机会,让学生在直观性体验、深入性领悟中获得信息素养的培育与发展需要的满足。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向着纵深角度高质量、高效能发展,真正凸显其育人价值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吕季蓬.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幻画报,2019(10):198.
[2]王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小学时代,2019(28):71-72.
[3]魏兴邦.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新课程(中),2019(09):103.
[4]田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