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李玮
[导读] 中学生物教学应坚持“民主、平等+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让教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让学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让权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李玮
        长沙市开物中学 长沙 410146
        摘要:中学生物教学应坚持“民主、平等+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让教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让学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让权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生物
引 言
        创新能力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基础调查和深入分析之后,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不同寻常的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这样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复习的过程,牵涉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知识和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尽自己所能,扎实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那么应该怎样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句老话这么说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是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就应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动用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的潜在兴趣,从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由于生物的学习是在初中才开始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有涉及,所以教师在初次为学生进行生物教学时,应当紧抓机会,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点燃他们的求知欲,并实现自主探索。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存在于许多课堂中,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极大助力。探究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他们以教师布置的任务作为中心,自主展开对知识点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以探究式教学展开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摩擦思想的火花,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时,可以根据其第一节内容“生物的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划分为若干小组后,就可以对教师的问题展开探讨,教材中这样写道:“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向教师提出教材上没有写明的观点。
二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学习的兴趣。传统的中学生物学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学生对生物学习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意识。青少年聪明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研究的对象千姿百态,并且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可以作为学习对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消极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形成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和激励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有根据地判断和大胆的质疑;另一方面,要注重促进学生交流合作,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协作,积极热情的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比如,讲授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天的树叶大都是绿色的,而秋天的落叶却变成黄色了?学生通过对日常自然的变化,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增加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打破思维定势,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达尔文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特创论者,上过神学院的他深信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随着对生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他跳出原有的框框,重新认识生物的起源,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进化理论,开创了生物学新局面,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奠基人。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使其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立了“达尔文进化学说”,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植物通过开花、结果形成种子,以种子繁殖后代。”这是学生都知道的事实。那么植物除了种子可以繁殖后代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繁殖方式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维,多提出疑问,如:非生殖器官能进行繁殖吗?根可以繁殖后代吗?你见过那种植物是以根繁殖的?茎能吗?叶行吗?除了营养器官以外还有什么可以繁殖新个体?植物的几个细胞可以用以繁殖新个体?动物也能用这种方法繁殖新个体吗?……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就可能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发挥想象,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大胆地向各个方向想是创新思维的另一种方式,它通过发散性思维设想多种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对思维的禁锢被打破,思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估计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四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创新热情
        初中的学生已经建立了较为基本的三观,他们的能力比起小学而言更强。俗话说“打铁要趁热,”教师应当趁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从而让他们巩固知识,并且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课堂实践活动的展开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枯燥乏味的机械灌输式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水平,但他们若是长久以来都接受那样的教育,可能会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削减,进而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以开展活动的方式来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不仅应当考虑活动的新颖与内容分丰富,还应当考虑教学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到将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新颖的课堂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也加以创新,从而实现整个生无课堂的创新。此外,教师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而是应当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边的点点滴滴。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较为狭隘,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起学校而言,社会上往往存在许多学校见不到的事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创新热情的点燃,获取更多灵感,教师应当紧抓这些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创新教育素材,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兴趣、拓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张忱.才智.2017(08)
[2]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思考[J].葛红梅.现代交际.2015(12)
[3]关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思考[J].高贵芳.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1)
[4]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赵玉莲.科普童话.2018(44)
[5]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赵翠珍.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S2)
[6]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分析[J].张芳.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