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冯俊文
[导读]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冯俊文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三中学   陕西省榆林市718500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聚焦大概念,着力从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保护环境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本理念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新课标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就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领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情制定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培养生命观念素养
        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帮助学生掌握生物技能与方法,理解生物大概念。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
        比如,在学习“蛋白质”的时候,由于当时学生还没有接触有机化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两个人手拉手上街,就是一个“二肽”走上了街头;一群人手拉手跳舞,就是一个“蛋白质分子”在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
        教师板书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然后让一个学生两脚对齐、两臂向两侧平举站立,此时,这位学生就相当于一个“氨基酸分子”:两手分别是氨基(-NH3)和羧基(-COOH),两腿是氢原子(-H),头部是R基(-R)。我们知道,辨别不同的人主要通过面部,而辨别不同的氨基酸就在于“R基”;两个人手拉手,脱掉一分子水(H2O),不就是“二肽”吗?n个人手拉手,脱掉(n-1)个水分子,不就是“多肽”吗?多肽通常呈链状,称为肽链,肽链经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就是蛋白质分子。当然要说明的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是任意氨基酸脱水缩合都能成为蛋白质。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既容易掌握,又具有趣味性,如此逐步深入,学生就可以形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生命观念。
        二、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思维素养
        自主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强化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比如,“细胞器”部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难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出示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在诠释了“细胞器”的概念之后,可以寻找一个突破口——叶绿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叶绿体,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叶绿体,由此逐步探究更多植物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植物细胞器和动物细胞器的异同点,从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三、交流讨论,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彼此积极交流与讨论,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交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提问和实验设计等,探究生命规律,交流分享实验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下面以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例来说明。
        教师首先将学生按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明确DNA分子的主要特点,同时强调要对DNA分子的特点进行认真思考、分析,然后动手连接脱氧核苷酸分子。
        学习小组根据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组成,讨论要用到的材料和用具,将材料中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根据分子组成特点连接成一个个脱氧核苷酸。
        教师巡视指导,根据DNA分子结构特点,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单链,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试着连接另一条DNA单链。
        每一个学习小组经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操作,发散思维,群策群力,完成DNA分子另一条单链,建构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收获了喜悦,同时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四、保护环境,培养社会责任素养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是生物新课标对高中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倡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的具体实践中,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途径之一。
        例如,在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时,渗透地球淡水资源匮乏,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减少水体污染。学习“主动运输”“光合作用”时,教育学生绿色出行,积极投身于植树造林。“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本身就是天然的生态氧吧。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育学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杜绝乱砍乱伐、滥猎滥捞;杜绝捕食野生动物,有效切断病毒由野生动物进入人群的途径,防止疫情出现和漫延。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素养将指导和引领教学改革实践。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大概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完善教学体系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