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王明莉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断调整
        王明莉
        温州市绣山中学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断调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有的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比较轻松;而学习数学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比较吃力,甚至会出现学不会的现象。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时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相同难度的数学知识,就会出现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不协调、不同步的情况,基于此,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和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采用因材施教的分层法开展教学活动,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探析
        引言
        现阶段的学生很少存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性,但是不乏出现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异性,学生在教学课堂的掌握情况不同也属于正常现象。初中数学是学生提升数学思维的另一个阶段或者阶梯,而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不可能做到全面地抓起,分层教学则更贴切学生的能力范围,在数学学习中创建分层小组,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作用,更好地掌握实际的知识。
        1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是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分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其更加关注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个人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此来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因此分层教学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优等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内在潜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运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兴趣,成绩能够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提高。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情绪产生。在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采用分层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以得到好的回报,增加学习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分层教学,将学习能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划分是一个层级中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敏感程度和理解能力都基本相同,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当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可。不会再出现传统传输式教学为学生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情况。
        2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对象,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就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分层,为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奠定基础。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时,应依据下列原则进行分层:第一,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分层。

划分层次时,要参考学生现有的考试成绩,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数学的兴趣等基本情况进行划分。第二,层次划分应合理。对学生进行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因此划分层次时要做到合理。要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适应,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而不是划分层次后,让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某些学生认为自己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使分层教学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允许学生层次的变化。学生的所属的层次不同,对应的能力也不相同,当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时,他所对应的层次也应发生变化。比如,当C层的某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数学成绩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就需要对这个学生进行重新分层,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划分到A层或B层;当A层的某个学生不适应A层的学习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到B层或C层。经过流动的层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挑战意识。
        2.2对评价机制进行分层
        评价机制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适当的批评与表扬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给予完善。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必然不同,成绩也必然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分层中一定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构建评价系统。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并落实评价分层机制,教师可以组织英语活动,要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基础能力之上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让学生能够有效突破课本的限制,不断开拓学习视野,以此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个人学习水平。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利用数学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期间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才能够促使学生了解个人学习特点,从而不断提高。
        结语
        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教学方式,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让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都变得更高。但是,怎么样才能让分层走班进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年级当中去,就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去思考去安排,这样才能够把分层走班的教学质量达到最高,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符秀丽.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40.
        [2]姚茉莉.分层走班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8(4):23-24.
        [3]李琴霞.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4):33-34.
        [4]秦爱东.分层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研究[J].中学数学,2018(24):62-63.
        [5]黄书东.分层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8(35):34,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