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远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吴巧玲
[导读] 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必要基础能力

        吴巧玲
        大田县太华中心小学 福建省 三明市 366103
        摘要:计算能力是数学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必要基础能力,既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计算能进行培养,保障学生能够有效的展开数学学习。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就明确的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由此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这其中既要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相互转换与运算,同时也需要在学生的计算能力上做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与质量。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也普及了"普九"教育工程,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如偏远山区的教育条件差,教学要求低,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等,都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这里需要改变这一现状,采取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推动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引言: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性学科,在很多科目教学中都具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是很多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注重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的关键。良好的计算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很多学生计算能力偏低,学生的算数出错率高,算数效率低都影响着教育的推进,因此这里就需要对偏远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做思考,并提出策略参考。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中也同样如此。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特点,以兴趣引导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学习竞赛。这种竞赛需要保持趣味性、游戏性等元素,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推进学生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好指导与规划,也需要做好表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行动、语言来给与学生关心与关注,从而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增强最终的学习效果。如在课堂中展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将算数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能力来解答教师提出的算数题,要又快又准。为了增强学生的互动参与性,教师在其中展开分组,并以组与组之间展开比赛,哪一组最快最准解答教师的试题,就能获得胜利,并获得教师给与的奖励,以此来激活学生热情,提高最终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为教学的突破口,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数学计算教学展开深入的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烘托课堂氛围,更能提高学习效果。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反复思考,自由训练,能够保障课堂的气氛,也能集中思维,保障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数学计算能力的一种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就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效果。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主要集中在两种类型上,一种被叫做形象口算法;另一种是逻辑口算法。培养学生这两种口算能力有利于其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保持自身思维的活跃,能够有效提供数学的综合效果。对于形象口算法而言,这种计算直接通过思维来计算数的结果,而逻辑口算法则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与思维能力。

在口算能力培养中,教师需要注重基础性口算的训练,这些包括了基础性的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等内容,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应用,将有利于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需要从口算入手,平时增强对口算能力的掌握,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训练内容,并做好能力的评估,长期性坚持,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获得有效提升。
        三、学会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贫困偏远山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这些孩子中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在平时的数学教育中缺乏家长的监督与管教,很多学生回家并不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3.1有针对性的划分小组,为合作学习提供基础
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有目的性的进行小组划分,组成若干均等的学习性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一名组长,负责与教师沟通,安排学习任务,并做好相应的帮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小组的分配保持成绩好、中、差三个层次,每个小组应该都有。在教师的安排下,组长进行任务下发与安排,小组相互团结协作,从而通过互帮互助来提高学习效果。
        3.2长期性展开科学训练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整个过程既需要教师的参与,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高计算量来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对比练习,在计算题练习中出现错误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而在每次训练中都会有一些比较复杂或者稍微难的题出现错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错题整理工作,并将整理的错题进行对比,分析每一次错误的原因,错误点,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是进行错题改练计划:很多错题是因为学生不够仔细,不够认真导致的,也有一部分是学生基础不扎实引发,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展开错题改练计划,将原来常错的题进行框架修改,题型不便,让学生再次训练,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整体效果。
        3.3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中就包括了计算认真,计算仔细,同时具有校对、审题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计算中还需要端正书写,养成检查的习惯。不过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时常精神不集中,因此细节习惯很难养成,因此在前期训练中让学生保持一个较慢的速度展开试题训练,保障计算的质量,随着计算质量的提高,逐步提高计算速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审题,查题,工整书写这些细节,以提高计算的效果。而审题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关键,平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有效展开,并提高审题的效果,并给于学生一些经验与技巧,如传授学生验算方法,从逆算、估算等方式入手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效果,保证计算的质量。
        结语: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解题水平,需要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认识,不管是知识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升还是情感教学,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有效手段,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的努力,我们定会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为国家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红.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07):101.
[2]陈荣芳,倪金玲.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趣的计算》问题意识培养综合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8(25):76-80.
[3]马秀萍.关于农村低段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46):86.
[4]张永燕.关于偏远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6(06):19.
[5]孙海英.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探究——一次口算测试引出的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1(12):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