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弟
浙江省龙港市平等小学 浙江温州 325802
摘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是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德育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而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学也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文章将对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教育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
引言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体系,所以,小学德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还比较薄弱的问题,为了消除抽象理论带给学生的困难,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并将其实际应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1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了社会讨论的重要内容。道德品质问题的不断出现,意味着德育工作十分紧迫。当前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对孩子的偏爱现象十分严重,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会导致孩子形成骄傲任性的性格。所以,小学班主任需要肩负起德育工作任务,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好基础,让学生能形成最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讲,班主任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确认识社会,避免学生在未来成长道路上误入歧途,这对小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2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2.1德育目标太过宽泛
虽然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德育教学,也设立了相关课程,但是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其制订的德育目标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范畴,忽视了小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在目标的设置中也存在层次不清晰的情况,使得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主次颠倒的情况。
2.2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
由于德育理论过于空泛,学生在理解时存在困难,教师又没有引入生活实例,没有将德育的理论与生活元素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小学生只能掌握德育内容的表面形式,而无法更加深入地理解德育的内涵,从而没有取得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成果。
2.3教师缺乏学生本位思想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德育理念存在片面化的理解,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仍然靠单向讲解法向学生传输德育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德育思想很难提起兴趣,而且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体德育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2.4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的效率低
虽然,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却形成了一种片面化的思想,使得活动仍然按照传统教学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融入丰富的生活化资源,从而出现了实践活动效率过低的现象。
3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1联系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反思
小学德育工作与主科教学不同,主科知识学习有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德育正好相反,其有着灵活性特征。
但不少学生都认为德育知识的学习十分枯燥乏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的学习是学生认为德育知识就是一种文字的强行灌输,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记住一些道德理论内容,但会导致德育失去了精髓。所以,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德育素材,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真谛。例如,在教授《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班主任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视频短片,短片内容可以是各个服务行业的劳动人员,小学生在认真观看之后可以体会到劳动服务人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思考哪些人在为人们提供服务呢?这些服务人员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等等。这种从生活角度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使小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人员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而使其认识到社会生活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另外,班主任切不可过度强求学生记住一些书面语言,需要唤醒学生内心的“悸动”,使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具备优良品质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外劳动中,班主任为学生安排了除草任务,这时就可以教授学生什么叫“逆境中的勇气”,让小学生用绳子编鞭子,然后鞭打一些长得较高的杂草。在实践之后学生发现一些高大的杂草很容易就抽断了,但如果使用这种方式来鞭打较软且较低的杂草就十分困难。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明白在逆境中不可强行进取,首先需要看清环境,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处理。相信经过班主任的指导,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
3.2建设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如果想有效地开展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氛围,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而建设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在外部环境的建设中,学校可以搜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学校的围墙、文化走廊等地方设置插画、新闻选读、传统文化小故事等内容,让学校的外部环境充满德育教学的气息,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和礼仪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次,学校可以在图书馆等地方设立专门的德育板块,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余,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德育思想;最后,在班级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建设班级环境,利用一些剪纸画、贴纸、周板报等形式将班级建设成为生活化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学校中的环境建设,可以为德育生活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3.3重视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对良好德育效果的追求,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与学校,学生的家庭也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的行为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学生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多或少地可以从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中找到线索。学生胆小、羞怯,往往来自于家长的屡次否定,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不再愿意积极尝试。学生冷漠、攻击他人,往往来自于家长的暴力沟通方式,这里的暴力不仅包括行为,同样也包括言语暴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选择封闭自己,甚至产生攻击行为。教育需要形成合力,这种教育合力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之后才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建立起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追求。但大部分家长对这部分内容所知甚少。那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合就成为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化的必经之路。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遇到的心理危机,为其品德发展助力。
结束语
在新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十分重要,有效的德育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德育氛围等方式,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德育中的利用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潘含笑.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现状及创新途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6(S2).
[2]宗小平.小学生活化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考试,2017(27):137.
[3]黄文献.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