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硕
鲁东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我国具备雄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文学历史常识以及人文素养底蕴等内容。教师应不仅教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新知识,还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教学中。现许多教师忽视自身相关素养的同时,也没有传授给学生相应知识的意识。本文从传统文化、教师素养以及增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以培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知识与人文底蕴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素养;小学语文
一、将传统文化面向现实:社会发展之必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具备的思想、文化与道德的集合,最终浓缩成精神状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其中许多文人学者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相互碰撞,进行融合并改进,明确道德准绳,最终让中国稳居于世界文化之林,产生了独具中国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朝代更迭,不同朝代有其特有的文化内容。虽然其中有不成功之处,但仍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一方面传统文化体现在“文”上,即汉字不断完善与形成,衍生出包括书法、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基础上还派生出包括音乐、绘画等多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特别是儒家思想至今有着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武”上,包括军事著作等多种文化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传统节日都具备着十分丰硕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还需传承的有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历久旎新
传统文化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十分珍贵,在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使我国文化能够历久旎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还赋予了中国人独具的文化修养,使得中国人明确了价值观取向,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助推,让我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脱颖而出。
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技术上,还体现在文化上,其中许多文化遭到了掠夺,未能站住脚。在这个时候中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中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对新一代孩子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彩。
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学融合性解析
(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从前教学并没有将道德教育单列成课,而是融于教学之中。我国道德修养的提出是从孔子正式开始的,孔子强调“仁”,提出君主应仁爱天下,充满德治,这成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义”要求严格遵守社会要求与规范,“礼”即遵循三纲五常,具有良好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了道德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传播对人来说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孔子将德进行强调并放置于首要地位。孟子也支持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发扬,提出在道德教育中应“反求诸己”。他们共同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许多文人学士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能够绝不迟疑的选择国家利益,所行都是为了国家可以更好地发展,将国家发展视为己任,具有深刻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中国有着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强大的气节品质,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指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较,现我国关于道德教育做的还远远不足,尤其是存在将道德与教育相分离的问题现象,甚至当主科时间不够想要更多时间讲课时,这时会挪用道德课的时间。在道德课中,教师没有真正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而是一味地讲一些与道德无关的小学生听不懂的大道理,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在传统儿童教学中,首先教给学生的是要克己,对自己进行约束,不能违反社会规则。而现在生活条件变好,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利己主义教育愈发盛行,家庭层面道德教育缺失。
小学语文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驻扎地,尤其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在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关于古诗、古文的内容,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养育学生的文化修养。但许多教师只讲课文,教课本,自身对传统文化并不了解,无法进行相应扩充,使得学生未曾接受相关学习,只知道考什么就学什么,更别提知晓道德知识了,这使得许多小学生存在不尊重传统文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渗透对学生道德方面传习,养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更加茁壮成长。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慎思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蕴涵的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段,为今后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尤其不能忽视道德方面教育。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先具备相关传统文化素养,才能结合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言传身教中自然而然的对学生进行适合的教育。
教师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透彻掌握。首先是文字,教师应熟知汉字的笔顺、拼音、结构,并书写规范,教授时给予良好示范,并且明确语句、语法、修辞等内容,为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语句及书写规范打下基础。其次应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学习,能在日常授课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扩充学生知识面。古代的诗词歌赋都应有所涉猎,关于作者、背景以及其中重点知识、道德都应掌握。最后还可以掌握书法与绘画方面的内容,这不仅与诗相关,还与我国各种思想有所联系。
(二)职业必备: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
1、持续修习涵养
为培育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应制定计划,注重自我提升,多读书弥补自身知识盲区。坚持积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积少成多,攻读不再停留在浅层,而是不断思考,多留意其中蕴含的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面对存疑内容及时查询,整理结构体系,将知识拿捏适度,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学习十分枯燥,应寻求方法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感受实现理想与价值的快乐,激发教师职业的热情。不断扩充学习的途径,如专家讲座、培训学习、视频音乐等方法。还应夯实专业术语,以及采取书法、绘画、唱歌等多种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2、合作助力研究
教学不是一个教师的工作,而是多个教师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相应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也需要师与师之间合作学习,例如通过分析专家和老教师教学案例解读深悟传统文化内涵。面对文化存疑的部分,可以教师之间一起合作讨论,促进思想的碰撞,使教师对知识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进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地方特色研究独特教材给学生讲解,在交流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完善产生助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能力。
3、灵活融于实践
当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促进理论与教学之间联结,思考如何更好的灵活融于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接收传统文化的陶冶,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的养成。教师将自己所积累的内容持续整理思路,促进知识体系化;将理解扩充的想法记录其中,促使思路开阔化。在实践中结合实际需要学以致用、革故鼎新。根据学生的提问,更好地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下予以弥补,探索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践行与培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谭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88.
[2]李海霞.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J].汉字文化,2018(02):47-48.
作者简介:王硕,女,汉族,山东烟台人,2020级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