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任务设计策略及实践—以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杨 帆
[导读] 通过调研可知,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对接生产、
        杨帆
        玉环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通过调研可知,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对接生产、生活和专业前沿技术,使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出现衰减。基于学生学习现状,本文设计了针对机械专业的趣味性任务设计策略,按照常规准备、策略设计、策略选择、策略运用四步流程实施任务设计,其中以“4+1”设计策略作为核心思路,将生活、工艺品、一线生产、新技术四块内容与任务设计充分结合,再通过“悬念设计”对其细化充实,进而运用该策略分别对《机械基础》、《钳工技术》等7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任务设计和教学实践。
【关键字】激发兴趣任务设计策略机械专业
         通过对我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可知,普遍存在学习基础整体偏差,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困难生较多;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兴趣不高;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这一系列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寻找一种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职业教育各种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任务驱动脱颖而出,被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广。该模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提倡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激励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将课堂变成了学生表现自我特长和学习成果的平台。此外,该模式较好地契合了中职学生特点,有效抓住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突显其主体地位。在任务驱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充分结合,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其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学习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任务驱动不但是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对机械专业不同课程和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调研
         为寻找任务驱动与兴趣激发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借助问卷星平台在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升学班和技能班进行调研,共涉及146人,通过数据分析可知:(1)28.2%的学生希望在理论课程上能够增加除练习册以外的任务,弥补枯燥的课堂练习;(2)对理论课程,3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内容不够丰富,只是对书本做简单的拓展;对实操课程,85.3%的学生对实训老师的技术水平给予良好的评价,但36.7%的学生认为教师设计的内容没有吸引力;在当面交流中,部分学生认为实操课程除动手操作环节外,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差不大。(3)77.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企业相关技术了解很少;(4)67.2%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71.3%的学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实际;(5)35.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接触的技术太少、太普通,并且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技术。对上述数据再分析可知:学生更加偏向于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抵触纯理论或纯操作的课堂教学,并对教学中的案例和任务设计过于死板提出了异议,认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能较好地与生产、生活对接,课堂任务趣味性不够,并且未能引入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激发兴趣,使部分学生从起初对理论学习的抵触到最后对所有课程的厌学。
三、机械专业相关课程的趣味性任务设计框架提出
         一个好的任务首要就是要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我校调研分析可知,目前机械专业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教师未能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的积极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任务设计的质量不高,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需求展开设计。基于上述思路,本文设计了图1所示的机械专业趣味性任务设计流程框架。
图1  机械课程趣味性任务设计流程框架
         首先,教师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分析,并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完成课前准备。其次,提炼教学经验,进行趣味性任务设计策略的制定归纳,主要以趣味性为核心,制定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学生需求的任务设计思路。图1主要结合我校教师教学情况确定了“4+1”设计策略,其中“4”主要将生活、工艺品、一线工作、新技术与教学任务的设计充分融合,并且根据任务特点,采用“巧设悬念”进行任务的细化和充实。进而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我校硬件条件,选择有效的一种或多种设计策略,作为该课程的任务设计主思路。之后,在具体的课程章节和知识点中,将设计思路融入教学内容,提炼设计能够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保证任务设计有策略、能落实、有效果。
四、趣味性任务设计策略的具体思路及案例分析
         在充分分析机械专业课程特点,并总结我校专业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任务设计案例的基础上,以学校硬件条件为基础,对“4+1”的任务设计策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施案例探讨。
1.生活案例的融入
         知识是认识成果的提炼和表现,因此知识教学往往通过现实形式来表现,生活便是形式之一。因此,生活的独特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学习而言,使书本的内容现实化,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思路,教师在一些枯燥乏味的课程或理论较强的知识教学中,可与生活实际结合来设计任务。案例如下:在《数控加工机械基础》项目一常用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在引出各类材料的讲解前,可先设计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查询任务,如:现在家里的餐具除了陶瓷、木料外,还用到了哪些材料?家里的刀具都有哪些,其各自有什么特点及具体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与查询。该课程项目三机械传统装置及零部件的教学中,涉及的链轮、轴承、轴的知识点,可与自行车的结构充分结合,学生通过查询资料、拆卸实物来学习各类配件的结构和特点等知识。在《机械视图》的投影法学习中,以生活中可自由组装的小型收纳盒为对象,通过对其不断变化和投影分析,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点、线、面的投影特点。在《模具装配与调试》项目一任务5中,在研磨抛光工艺的理论教学环节,以生活中的塑料水桶、塑料杯为对象,教师在给出这些生活用具表面光洁度数据后,学生分析并制定模具成型机构的抛光工艺,使任务从纯粹的工艺设计变得与生活息息相关。以上设计案例,均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较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工艺作品的衍化
         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克服困难主动探索,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擅于运用并设计学生喜欢的工艺作品或模型,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实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其中,比较典型的课程为《钳工技术》,由于该工种难以提起学生兴趣,若只是设计简单的实操任务将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锯削教学中,以五角星模型作为加工任务,促使学生认识锉削的相关工具,掌握锯削的基本动作;在锉削教学中,以爱心模型制作为加工任务,促使学生掌握平面和圆弧锉削技能,并掌握各类异性锉刀的使用;在钻孔、攻牙、修配的学习中,以坦克模型作为一个大项目,再细分为各个配件的加工,并融入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上述趣味性的任务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即便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报废,学生还是积极主动地申报材料再重新制作。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中,在开展G71、G73指令的教学前,学生已掌握较多的加工指令,并能够实施复杂零件的加工,若在该知识点还是以简单的产品作为加工任务,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通过设计一个小型酒杯作为课堂任务,其外形有不同半径的相切圆弧形成,再借助实物展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G71、G73指令各个参数的学习时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的工艺作品任务设计,使学生想做、能做,同时在作品的制作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就感。
3.专业工作的结合
         兴趣与需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人若对某事物出于某种目的需要自然就会感兴趣,学习兴趣也可以是在未来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是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融入一线知识与技术,将极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基于上述思路,在CAD课程中,学生掌握简单的命令后,教师以阀门企业的产品图纸作为学生练习任务,如:通过球阀、三通阀等产品各个配件的二维图绘制,使学生掌握基本绘图命令,能灵活运用镜像、阵列等修改命令,并完成总成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势必主动探究咨询。在学习《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课程时,学生已处于高二年级,对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加强烈,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有了更强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吸收当地汽摩配企业的工装夹具作为加工任务,涉及油泵壳体的工装、发动机飞块工装。通过对工装的拆解分析,再将各个配件与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设计各阶段的加工任务,如:压紧杠杆配件带有圆弧结构,其加工涉及G02和G03命令;底座配件为对称结构,并且有深度不一的安装定位孔,因此涉及G51.1、G81、G83等命令,这些任务的设计直接对接一线生产。此外,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点与当地机床产业相关,则可结合对机床实物的结构分析和拆装实操任务推进该课程金属材料的认知、热处理的作用,尤其是对项目三中的传动装置、进给装置的学习和掌握,避免了学生知识学习与专业工作的脱节而导致学习兴趣的衰减。
4.新型技术的拓展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的兴趣时常源于好奇心,之后开始了解探究并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将看上去似乎是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和高新科技联系起来,折射出时代的气息,则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UG三维造型》课程中,若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实现学生对各个命令的掌握,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导致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若将3D打印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有针对性地借助该技术对作品实施加工,必定促使学生自主高质地完成作品设计,进而实现对每个命令的认真运用和理解。当然,由于3D打印技术的效率问题,教师在对象选择和时机上需要综合考虑。在《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中,除了图1中所提到以企业产品为检测对象外,将相关技术延伸,充分借助我校逆向工程和精密测量实训室中的新型设备,涉及三座标测量仪、影像测量仪、圆度仪等,进而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和对产品的检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这些设备与检测技术已超出了目前教科书范围,属于高端技术,势必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拓展专业视野。此外,随着“理实虚”一体兴起,虚拟软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在《模具结构与设计》课程中,我校学生在“模具虚拟工厂”进行操作实训;在机械编程相关课程中,学生借助编程仿真软件进行加工编程与试加工,借助这些虚拟技术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在接触相关课程的前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兴趣激发。
5.悬念设计对任务设计的充实
         悬念设计是触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之一,教师若抓住其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知识点,巧设悬念,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悬念的巧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对上述4种设计策略的细化和充实,具体案例见下。
         在《钳工技术》的“攻螺纹”教学内容中,在工具认识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小障碍,错发工具,让学生核检测自己的工量具配备,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注意,自行认识相关工量具;在操作环节,先进行指导实操的理论分析,即:向学生提问“攻螺纹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紧接着请学生进入岗位进行尝试性加工,再回来讨论、回答问题,通过之前的设疑实现了未做先想、边做边想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模具结构与设计》课程中的注塑模冷却系统设计知识点,在引入当地家电企业电饭煲盖子模具的设计任务后,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逐点突破和深入,如:“冷却系统有哪些类型结构”、“电饭煲盖子的冷却系统适合采用哪种类型“、“具体设计过程中,涉及冷却系统的相关尺寸如何确定”、“设计好的结构能否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带着总任务所延伸出来的问题由浅入难、逐个突破。通过该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兴趣盎然,沉静在乐学的氛围中。
        上述的“4+1”趣味性任务设计策略和案例分析,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将生活、工艺作品、一线生产、新型技术作为任务设计的主要切入口,并以悬念设计作为辅助和补充,在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条件下进行应用,得到了实践检验,并且上述案例分析为其应用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五、小结与成效
        本文从中职学生目前所存在的不良学习现状出发,对不同层次的机械专业学生展开调研分析,进而以该专业为对象,设计了趣味性任务设计的流程框架。教师通过常规准备、策略设计、策略选择、策略运用四个步骤实施任务设计,其中“4+1”设计策略作为核心思路,主要将生活、工艺品、工作、新技术与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充分融合,并且根据任务特点,采用巧设悬念进行任务的细化和充实。最后,以该设计策略为思路,分别对《机械基础》、《UG三维造型》、《钳工技术》等7门课程的部分知识点进行任务设计和课堂运用实战,所服务的课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明显增强,并且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了愉快的情感和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英. 学习兴趣的结构研究综述[J]. 理论研究,2012年02期。
[2] 何旭明. 学习兴趣的唤起[J].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许银.?浅谈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职业,?2016年17期。
[4]  戴兆军.?如何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高中物理教学[J].?高中数理化, 2014年14期。
[5]  张辉.?对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兴趣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2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