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郑 杭
[导读] 提出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
        郑杭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431
        摘要:
        提出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从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着手,针对日常教学如何与思政元素融合链接进行了探索,提出课程思政有目标,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
        关键词:课程思政; C语言; 教学设计; 实施策略;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疯狂蔓延,完全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我国高等院校教师及学生亦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开学,教育部及各省教学厅提出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教学方案。疫情期间,老师“停课不停教”,在传递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播正能量,加强生命教育,传播责任教育。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环境下,教师不能放松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把疫情危机当成德育教育契机,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中,推动了计算机语言编程技术的良好发展。计算机编程语言基于汇编,由最初的二进制,逐渐演变成高级语言,涵盖C、Java与PHP等,结合的软件开发需求,应运用相应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就各类计算机高级语言而言,延续历史长与使用范围广等,属于C语言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同时,Java与C++等,均是通过C语言演变而来。虽然C语言存在着一定的编程难度,并涉及部分需要进行优化的问题,但其在计算机语言编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属于有目共睹的。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发展贯穿了计算机发展的历程,蕴含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囊括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是理工类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其涉及的数据类型、运算符等概念抽象难懂,语法规则较多,初学时会感到较为困惑与困难,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先抓重点,后抠细节。笔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针对理工科教学如何与思政元素融合链接进行了探索。
        1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1.1课程思政有目标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育不是空喊口号,不要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而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引领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主义的情怀、强国之志融入贯穿到课程中去,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实现课堂教学“润物无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意义重大。
        1.2课程思政有深度
        相比人文社科类课程思政,理工科类课程思政对任课教师是一个全新挑战。教师应积极思考,在遵循课程本身规律的同时,充分挖掘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不求堂堂课有思政,但求各章节有受教。将思政案例做细致,接地气,将教师的全盘灌输转化为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参与和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认同。为此,笔者将思政元素映射到授课要点中,利用案例进行翻转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甚至邀请基础部的思政老师共同参与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与欢迎。例如,在讲到C语言的历史时,就不得不提及“C语言之父”丹尼斯·里奇,他与乔布斯在2011年相继离世,他们对世界的贡献,却和媒体对其关注程度成反比。有些同学可能会被一些媒体带偏,有些“一切朝钱看”的思想。

此时笔者与思政老师相互配合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家是会被历史永远铭记的。鼓励学生要学习好专业课程,提升自我价值,向科学家钟南山学习,向与疫情抗战的医生护士学习,向研发疫苗的技术人员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课后笔者趁热打铁,在慕课平台上要求学生每人都书写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事迹,并进行互批,这样学生能有机会了解到更多的科学家,学习他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课堂和课后小练习,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思政种子,静等花开。表1列举了本课程的部分教学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对接。
        2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老师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课程思政也可以有温度,有趣味。通过课程思政,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课程中,是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巧妙地融合,提升课堂温度,启迪人生智慧,培养学生人格。
        教师以身作则,胜于说教千万遍。授课教师是最好的课程思政传播者。笔者利用假期修改PPT课件,融入最新热点与思政元素,使之更加契合授课需要。笔者在课前课后进行各种教学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在课堂上笔者充满热情与激情的授课,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笔者所做的点点滴滴的准备和努力,学生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学生们在QQ群、授课平台上积极提问,认真做笔记,深入地研究知识点,把“学”当成了“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力量!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思想日益成熟,如果一味的说教,灌输大道理反而会适得其反。课程思政可以从小处着手,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说起,小故事、小事例不仅饶有趣味,其中折射出的思政教育,往往较理论说教更能令人折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热点,激起学习兴趣。在第一节课向学生介绍C语言的应用领域时,学生往往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那些领域太高端,遥不可及。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均是从接触示例开始的,然后再采取模仿示例的方式,学习掌握示例中求解问题的步骤、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慢慢形成自己的编程思路。对新手来说,模仿是重点,(1)要看懂示例程序,了解程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练习编辑各种示例程序,把代码敲进电脑运行一遍,熟悉示例涉及到的语法、结构等;(3)学会参考示例,将相似问题转化为程序语言。在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技能,可以独立且完整地完成程序的编写后,要开始注重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了,而搜索示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寻找解决方法的途径。每个人的编程经验都是有限的,在处理问题前,不妨先搜索一下示例,寻找有没有更合适的解决方案然后借助疫情期间计算机仿真程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的流传,将其放入课件中,借助疫情热点,鼓励大家坚持“抗疫战斗”,同时展示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用途,学生们觉得非常“接地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爱国先爱校,课件中展示。在讲到“数据类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简易版“地球仪”和本校的校训,学生看到这页内容,立刻就有了兴趣,急切想知道数据类型和学校标志性建筑物“地球仪”之间的联系。利用动画效果展示出数据类型部分(并作进一步解释,底部的基座是“基本类型”,中间的地球仪是“构造类型”,构造类型是建立在基本类型之上的,顶部的鸽子是“指针类型”和“空类型”,学好了“指针”就可以“起飞”了。在授课时,巧妙的将学校标志性建筑物融入到知识点中,充分挖掘其中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带入感”,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防疫工作已然成为新常态,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新举措。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更加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