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 19 世纪中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曹格
[导读] 从19世纪开始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对英国中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
        曹格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摘 要:从19世纪开始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对英国中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中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社会各界对英国的中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建议与要求。此外,19世纪的英国正面临着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博弈与融合,国家开始干预教育的发展,教育权不断收归中央,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初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日新月异。
关键词:英国;中等教育;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从纺织革命到“蒸汽时代”
        裴斯工业革命以前,英国主要的经济部门是农业(包括畜牧业)。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与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推动了英国手工业的发展。早在1717年托马斯·隆迪就曾在德比附近建立了英国第一个机器化工厂,一直到18世纪60年代飞梭的使用打破了纺织业内部纺与织两个部门的平衡性,英国机器化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也日益扩大,接连一系列的机器发明与应用进一步解放了纺织工人的双手。工业革命开始后水力逐步取代以往的人力、风力和畜力,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水力资源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又造成了工业分布的局限性。1769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试验成功,1782年复合式蒸汽机问世。随后,从18世纪末到整个19世纪蒸汽机广泛地应用到英国大大小小的工厂。在棉纺织业的带动下,其他纺织业部门也相继开始了机械动力蒸汽化过程。
         (二)冶金、采煤业的技术革新
        机械化近代大工业的普遍发展和最终胜利,不仅取决于机器动力的蒸汽机,而且有赖于冶金和采煤业的技术革新来为之提供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英国的冶铁业就处于英国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木材作为冶铁的燃料不仅使得英国的森林资源日益衰竭,也阻碍了本国金属制造业的发展。1709年阿伯拉罕·达比用焦炭冶铁代替了木炭冶铁,18世纪30年代达比的儿子进一步改进了焦炭冶铁的方法。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20年代,焦炭的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生产量稳步提升。机器化的发展、“蒸汽时代”的到来以及冶金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采煤业也面临着技术革新。
         (三)交通运输业的变革
        “蒸汽时代”的到来以及冶金、采煤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世纪以前英国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有两种,一是内河运输,二是沿海水运。工业革命以后,蒸汽作为航运的动力大大提升了航运的距离和速度,而冶金技术的发展也革新了造船的材料,从18世纪60年代起,铁制轨道就已经取代了木质轨道成为了铁路运输的首选。今后的几十年里铁轨的铺设也一直在不断革新中,到1789年在铁轨下面安装轮子后,铁轨的构架基本就定型了。此后的几十年里铁路运输业发展势头迅猛,到1844年英国的铁路网主干已经初步形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铁路线已经贯穿了整个中部经济区。
二、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
         (一)第一次议会改革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工业革命开始的一百多年里,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相比较贵族阶级而言还很弱小。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变化明显。工业革命孕育了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议会的选举权掌握在贵族手中,这必然会引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重新分配议席,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工业城市;二是更改选举资格,让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能够有选举的权利。


         (二)工人运动与政党政治
        在裴斯早在议会改革之前,在英国的南部,伦敦的激进主义者就成立了威斯敏斯特竞选委员会。自1811年起英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就出现了很多激进派人士。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激进主义运动高涨,激进派人士要求议会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并没有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再加上1836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英国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宪章运动。1848年,随着欧洲革命的高潮,宪章运动再度高涨,英国政府派兵镇压宪章派并下令解散了全国宪章派协会。历时22年的宪章运动是英国19世纪民主运动的最高潮,也是19世纪工人运动的最高潮。
         (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建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国家制度,一直到19世纪初期,英国的政府机构还不是很健全。19世纪三四十年代,阶级分化所带来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这一法案改革了旧的济贫法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城市的兴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工人面临着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这也造成了疾病的传播。1845年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改进工人的居住条件,1854年英国成立公共健康部。到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基本改变了原有的放手政策,从“无为而治”转变为“政府干预与自由主义并行”。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得以建立。
三、文化与科学
         (一)文化传统与文学作品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阶级分化问题比较严重,但实际上英国的贵族传统是一直都存在的。英国社会的文化传统是向上看的,贵族的价值观念是标杆,中层阶级模仿上层阶级,下层阶级模仿上层阶级。19世纪以后,英国中等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变成了社会正统,中等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世纪前期,英国妇女的地位比较低,即使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时提出的普选权都只是针对成年男子,而女子根本没有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到了19世纪末,中等阶级的妇女已经开始外出工作,有的甚至可以参与到地方事务的管理中。英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一直在不断变革中,但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虔信的国家,人人信仰宗教,即使是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二)科学知识领域的建树
        19世纪的英国,经济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由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在自然科学方面,英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了解,甚至改变了人们观察宇宙和物质的方式。19世纪英国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就。在经济学领域,自18世纪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出,英国自由贸易发展日益壮大。1817年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与人的劳动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以说,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819年李嘉图当选为议会的议员,他大力主张废除谷物法,进行议会改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裴科尔.西洋教育思潮发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2]裴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李荣亮.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骆正林.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4.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曹格(1995),女,汉族,河北廊坊,硕士在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