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兰木措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评判学生的成才标准除了基础学科知识是否扎实之外
        兰木措
        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镇寄宿制民族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评判学生的成才标准除了基础学科知识是否扎实之外,更多考量的是这个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他是不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对此,教师一定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要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从本质也就是教学理念上就产生一系列的革新。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需要结合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学习,多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堂上也需要创新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将教学
        1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尝试将多媒体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的结合和统一,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层次性,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直观、有趣的特性为学生呈现一场视听的盛宴,激发学生调动各个感官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兴趣。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学习为例,教师在进行《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一首歌曲,这首歌曲的主题是环保,而且它的旋律十分简单,歌词内容也朗朗上口。在引导学生听了一遍之后,发现学生都沉浸在音乐的节奏当中,教师就可以再播放一遍,引导学生通过歌唱的方式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其次,教师为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呈现一系列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教师在网络上精挑细选的与水有关的环保图片,而且这些设计都十分精巧,体现了设计师呼吁“绿色”与“环保”的理念,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品析这一些设计到底妙在哪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最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一则音频,以小水滴的视角诉说心事:“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在城市和郊外,好像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我,但是正当的小伙伴们在城市一次一次被浪费的时候,我有一些在干涸地区的小伙伴们度日如年,我看到在城市有许多人都在浪费水资源,但是在一些干燥的地区,很久才能见到一滴水珠,这就是我烦心的事,小朋友们可不可以帮助我解决我的烦心事呢?”在播放了这个音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倾听小水滴的诉说,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应当如何节约用水,争做“绿色小卫士”如何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


        2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曾有教育家说过:“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切实解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事件的截取、生活事件的引入、生活事件的反思、生活事件的抽象、主动实践中提升五方面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将课本上深奥的知识通过生活经验化繁为简。另外,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不能仅依靠课本教学,要善于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源于学生,源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微课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交通运输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如何合理选择出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懂得爱护公共交通,了解安全出行常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师还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旅行线路。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体验感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认知过程为主导。教育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课堂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等,加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亲身体验,在交往互动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在六年级上《教师受特殊保护》一课中,教师依照法治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和守法的意识。教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四个师生互动的活动,即“法律小博士”“我是小法官”“法律大讲堂”“我是守法小公民”。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中,了解法律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约束自己。这堂课结束后,学生对法律有了更清晰地理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本,明确教学目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借助现代技术课堂,运用开放、活泼、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体验感,做到精准评价,深层次地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J].天津教育,2020(20):38-39.
        [2]郝世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8):56-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