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式探究指导策略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孙继伦
[导读]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孙继伦
        南京市建邺初级中学    210017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主动式探究  问题  实验
        主动式探究学习是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充分参与研讨、合作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主动探究式”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探求新知,通过自身的活动去重新发现、分析、总结,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指导学生:
        一、精选探究问题,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思考的条件,良好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习内容的意义被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实现知识的迁移,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1、提出问题,指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向。
        探究学习始于提出问题,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投入探究活动。例如:情境一: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每位学生将馒头块放到嘴里不咀嚼,B组每位学生将同样大小的馒头块放到嘴里细细咀嚼。1分钟后,请说出你的感觉。A组:有一丝淡淡的甜味;B组:有较浓的甜味。请A组同学将嘴里的馒头块继续含在嘴里,你嘴里的甜度也会越来越浓啦。情境二:消化酶对食物消化作用的强度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胃口很好,而在高烧时胃口却很差,其中的原因就是高烧时体温升高导致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减弱了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本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实际教学时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这一现象,所以学生有能力自己从现象中去发现问题,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设计方式参与的积极性高,主动探究的热情也增加了。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是引发学生进行各种问题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例如,在上到《昆虫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我在课前先播放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梁祝》,同学们被优美的旋律所感染、陶醉,我顺势提出了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呢?生:梁祝,师: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他们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生:化蝶。师:那漂亮的蝴蝶一开始就是这么漂亮吗?生:不是,蝴蝶的前身是毛毛虫。师: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像蝴蝶一类的昆虫,它们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在此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创设情景,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给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自主提问,让学生做探究的主人。
        问题的提出最好是通过学生真正思考而提出的,而非教师强加。很多学生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也不善于提问。要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想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自主提出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例如,在介绍有关艾滋病的内容一章中,教材明确了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结果有一位学生举手大胆地提出:“老师,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和乳汁中,可艾滋病志愿者却与艾滋病患者共餐。

在吃饭的过程中会不会通过唾液传染上艾滋病呢?”我很佩服他提出问题的勇气。对此问题,我没有急于解答,而让全体同学通过课下收集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对问题加以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我们发现,在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提很多相关性较远的问题,而是要准备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提问。  
        二、设置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实验,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探究实验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探究实验的构思是否合理,探究实验的过程是否清晰有效,这一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1、学生亲自准备实验材料或者器具,增强探究的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材料准备中去。对于一些简单的,从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得或自制的,不具危险性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如在“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中,我就提前在班中分好实验小组,让他们利用气球、吸管、矿泉水瓶等制作“模拟呼吸运动”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模型最好,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生活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验中来。
        2、改进实验材料,让探究更加直观。
        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不同季节,选材并处理得当,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书中用的材料是绿叶蔬菜和黑色塑料袋,可改用黄豆芽进行探究,改用黄豆芽后还可以不用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处理,而直接放在透明的锥形瓶中,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又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制好装片后用碘液染色再观察,效果不佳。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本身无色透明,在白亮的视野中观察效果不好,如果在该实验前,将洋葱从顶部十字形切开,再分成一片片放在通风处,2~3d?内表皮变成紫色,这样既好撕取,又不用染色,而且观察效果很好。
        3、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搭桥。
        探究性试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整体作用,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例如在“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我就鼓励学生把它变成探究性实验。人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吗?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同吗?提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这一实验中可将打气筒变为吸耳球,考虑到学生没有使用过吸耳球,在实验前向学生出示洗耳球并简单介绍他的作用。然后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下列实验步骤:①取甲乙丙三只试管,分别注入10毫升澄清的石灰水;②用玻璃管向甲试管中吹气,重复几次,一段时间后,发现甲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③取一只玻璃管插入乙试管中,不断用吸耳球向玻璃管内压气,与向甲试管中吹气的时间相同,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④以丙试管作对照,比较甲乙两支试管,发现甲试管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深;⑤得出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索实验材料的选择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的探究过程,自主性、互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因此生物教学中以主动式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施以学生主动探究的生物教学方法,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模糊的、不自觉的、被动的”状态逐步走向“清晰的、自觉的、主动的”状态,着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主动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在贯穿主动探究学习方式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