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桃
乌鲁木齐市第77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 要】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认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是保证学生提高思想认知的关键。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然而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既不利于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活动的教学方式来讲授这门学科,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深了对课程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小学教学工作;道德与法治;活动
一、重视教学内容的活动化
小学生年龄尚小,谈不上有什么生活阅历,在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意识及学习方法方面都有大片的空白。教师在讲解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目标完成大打折扣。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之初先要系统地了解课程的全部内容,不断设计适合本年级、本班的教学方案,再融入易被学生理解的活动内容。通过一些实际存在的生活场景来开展教学工作,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从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达到拥有良好的品德的这一目的。例如: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这一单元要求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至学校操场,让学生发现操场中存在的垃圾,并适当开展活动教育,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热爱整洁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优化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目标中活动元素
教师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个人特点,细致分析学生所处阶段的认知水平。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科学地加入活动元素。例如:讲解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7课 《生命最宝贵》第一课时,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体会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家人养育自己付出的爱与辛劳,懂得生命的价值。开展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小动物出生之后被母亲哺育的动画片,谈一谈观看后的体会。大部分学生体会深刻,部分学生只是瞧着热闹。这个时候加入活动,全班起立把书包背在胸前,站在座位前,每个组出一人在讲台前统一听老师的指令,试着蹲下系鞋带或者做其他的动作,要求:书包必须放在胸前,不能掉在地上。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活动中的细节,同时说一说“看见刚才的同学们活动过程中,心里的具体感受”。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母亲孕育孩子时的艰辛与伟大。活动结束后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照。想一想,说一说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采用这样的活动元素,学生才能增强对自身生命的重视,为完成第二课时“知道怎样做才是爱惜身体,珍惜生命的行为”这一目标做好铺垫。
教师教学目标中注重活动元素,可以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爱自己的生命发展到爱家人,再到关心他人,从而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三、活动贯彻在课堂教学中
在针对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想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教师就要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来制定方案,选取合适的活动题目,并加入创新元素,力求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4课 《同学相伴》第一课时,完成P22 “蒙眼画脸谱”活动,按照规则4个组在黑板上完成,提前让监督员仔细观察本组的同学,并找出当中的优胜者。活动结束后,问:“大家一起开心还是一个人开心,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七嘴八舌就说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这样一来,高兴就可以放大了三倍甚至四倍。老师又问:“在寒假期间一个人在家里,想不想同学,为什么想呢?”通过孩子和孩子的交流,活动已经进入了高潮,他们不仅学到好的观察方法,还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第2部分“和同学们在一起会有哪些快乐?”根据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场景。随机进入课本的阅读角环节“七彩音符”。让学生交流反思自己,说出来自己的心里话。教师会发现,通过活动能够让孩子们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有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还让孩子们心灵慢慢得到滋养。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综合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选取最为适宜的活动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中获得成长。
四、采用具有活动特点的教学评价
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时,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状况,更加重视测验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初衷,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阻碍。那么,想要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注重评价,这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在平日里的言谈举止,在具体的活动中老师要观察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以及表象下隐藏的原因。通过开展活动,展示出孩子的内心并且及时进行回馈。最终给予学生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审视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活动中融入不同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状况,注重对学生品德和生活态度的考核,要将学生的三观纳入考核范围内。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互相评价,并且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最终,教师将这些评价结果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加以汇总,从而得到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还能让教师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更好地开展符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教学工作。
五、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已经从满足生存需要转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关注物质的发展转到关注人的发展。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活动。儿童期是人道德发展的启蒙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形成期。因此,爱心与责任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儿童独立思考的“必需品”,也是用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落实党对国民教育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缺失这一核心,小学生其他文明素质的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的价值导向。道德不是不能教,关键是如何教,有生命力的德育一定是以道德学习为基础的德育。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
教师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有“感觉”的活动,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并引导这一探索过程。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活动化,注重教学目标中活动元素,使活动贯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具有活动特点的教学评价,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03).
[2]王永.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好家长,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