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李 艳
[导读] 培养小学生数感,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要求
        李艳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100107
        摘要:培养小学生数感,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要求,讲究一些培养策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取相应数感;利用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用数的运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通过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

        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必须进行重点培养的一个要求。培养学生数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数感。学生数感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并凭借他们对数的敏感性,判断数在表示具体事物中的真正意义。没有较强数感的学生,他们会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遇到较多的学习困难。因此,需要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强化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生活体验中获取相应数感
        数学知识本身就源自现实生活,并对优化生活进行再促进。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能帮助学生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相对丰富而生动的社会背景之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数感并非是通过传授渠道而获得,它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发现与感知,以相应的探索,在结合周围生活事物的体验中,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加以解释相关的数学现象或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而进行获得。小学数学知识同样具有一定抽象性,想要学生建立较好数学知识表象,就要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数学知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体味周围现实生活事物,容易形成数感。比如,教师在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的数学知识中,就可以让小学生说一下在现实生活中表示“1”的事物,像1串葡萄、1捆小棒、1棵树或1只鸟等,并让学生数一数,在1串葡萄中,有几粒葡萄,在1捆小棒中,有几根小棒等,引导学生理解“1”,既可以表示某一个物体的个体,如1棵树和1只鸟,也可以表示某一类物体的1个集合,像1串葡萄和1捆小棒等,进而认识“1”的内涵,构建正确的数感。
        二、利用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
        把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仅要理解数,还要对数的实际意义进行理解,让学生通过数的比较,感知数的多与寡,进而形成一定数感。比如,对一些大数目的估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本书的厚度,估算一下这本书能有多少页;面对一摞纸,估算它们能有多少张;一把能抓多少颗瓜子;全校各班能有多少学生或一个体育馆内能有多少张座位等。当学生进行估算时,他们不会盲目地进行估算,而是要看能不能将需要估算的数,分成若干的份数,数出其中的一份数量,再进行整体估算。这样,就在训练学生数感思维中,强化了他们的数感意识。
        训练学生估算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并将其进行联系,体会数的大小和数的实际意义,进而训练学生数感能力的提高。学生能有一定的数感意识,一般是通过对数的大小比较,获得对数的理解,从数的多少与数的不同中,去感知有些相对较大的数目,让学生有了一些辩证识数的意识,从而渐进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运用数的运算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既要重视口算,又要加强估算,运用多种算法;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练习,规避相对繁琐的程式化算理,提高学生简洁数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算法,在运算教学中,强化对数的运算意义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比如,教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方面的数学知识时,就可以一相应的开放式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有31名同学,集体去公园进行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坐6人,那么,这些同学至少要租用几条船?怎么样乘船才能体现相应的合理性?这时,学生自会根据题意,进行相应的计算,即31÷6=5……1。此时,学生就会体会到,面对这个实际问题,商5和余1都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进而得出需要租用6条船的结论。不过,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分析,固定需要6条船这是一种必须,但不必将余下的那一个人,单独乘坐一条船,可以将其他船上的人,匀到这6条船中,只要不超过5人就可以。这样,通过对这一实际问题的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数感,还理解了数的真正意义。
        四、通过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教学辅助手段,更多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增进互动,并在互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进行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与启发,进而提升学生数感,开拓思维,丰富学生对数的认知,体会数存在的价值,促进数感的有效形成。学会倾听,并进行主动表达与交流,能从中发现数的问题,且进行一定思考,判断他人对数认知的经验,是否可取。
        比如,在学生学习测量方面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户外,领到学校的操场上,对学校操场周边的长方形花坛,进行实际测量,获得花坛长与宽的相关数据,然后,再将学生带进室内,展开互动式的表达与交流活动,以表达每个同学对花坛的不同测量方法。有的学生在测量时,直接就用卷尺进行了测量;有的学生则是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对花坛进行1米分段式的测量;有的学生干脆使用了步法测量方法。对于这样多种的测量方法,同学们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都进行了表达。主要谈了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又为什么要使用那样的测量方法。这样,就在这样的课堂交流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一不同角度,对测量数据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明白了数能表示的一种距离感,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相关数感。
        结束语
        学生对数感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一种渐进过程,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凭借各种数学知识教学,进行倾斜而有一定目的性的慢慢培养。需要教师多让学生进行观察,多进行体验,多进行操作,也要多进行反思,并利用数学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性,促使学生在遇到各种数的时候,能敏感意识到某种数所要表示的真实意义,并能联系数所要关联的事物,是要体现数的一种何种价值,然后,通过他们的数感经历或数感经验,体现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进而依靠学生的数感,理解对数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斌.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8).
[2]郭晓娟.浅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5(4).
[3]王雯棋.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探究[J].明日,20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