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激发学生劳动能力的教育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程永莲
[导读] 初中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需要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劳动能力的培育。
        程永莲
        西宁市第七中学810000
        摘要:初中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需要丰富和发展自我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劳动能力的培育。初中生不能成为一个只懂得课本知识和文化素质的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具备综合的学习能力的人。初中生尤其应该提高本人的劳动能力,不能成为一个好逸恶劳、不善于劳动的人。学生尤其要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如果学生不能增强本人的劳动能力,不能养成热爱劳动、品质素朴的美德,会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被抛下。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主任管理;劳动能力;教育模式;分析探究
        初中班主任要开展好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由衷地懂得:强大的劳动能力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意义重大的。初中生要积极地强化本人的劳动能力,在强化本人的劳动能力后,又能充分地认识到:劳动是人生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善于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并且甘之如饴、乐此不疲。如果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时,畏葸不前、自由散漫、拈轻怕重、患得患失,自然无法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也无法成为一个更加从容的学习者。
        一、教师要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生要懂得: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教师要成为一个引领者、督导者和推动者,让更多的学生消除自我的疲惫、懈怠、简慢和浮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相关的劳动任务,由此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的更大超越、更大突破。学生要懂得,强大的劳动能力不是在一下子就生成的,而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生长而出的。学生要养成强大的劳动能力,同时要立志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例如,学生应该逐步养成擦玻璃、扫地、抹桌子、擦黑板等等劳动习惯。学生在养成这样的劳动习惯的同时,又能逐步化解自己的畏难心理、浮躁心理和拈轻怕重的心理,真正具备了热爱劳动的态度。学生应该懂得:良好的劳动能力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和好评,也会让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加平衡、平稳。学生要懂得,劳动能力也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关键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懂得强化劳动能力,自然会成为一个“跛脚”的人,不具备劳动技能,只懂得提高学习能力,这样的学生是有瑕疵的。
        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动手完成相关劳动任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懂得:行胜于言。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宣告、指示、推动力。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个体,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个体,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号召力、教学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发展和进步。教师要确保学生走入到学习的正轨中去,具备良好的劳动能力,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强大的劳动能力的人。
        例如,教师在督导学生及时地清理班级内的垃圾时,教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在看到班级中的垃圾后,及时地把这些垃圾和秽物,清理干净。如果学生也在场,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说:“你愿意帮助我么?”教师要利用这种充满了温情的方式,逐步把劳动的意识和潜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让人生幸福的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克服好逸恶劳的思维。学生终究有一天要独立地面对着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沉重压力,如果学生现在不认真锻炼劳动能力,必然会在未来的人生中倍感吃力。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排出相关的劳动任务表
        初中生要具备主人翁的意识,在具备主人翁的意识后,又能积极地承担起班级内的形形色色的任务,并且又能在承担了相应的任务和义务后,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学习者。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主人翁的意识,还能让学生面向自己的提高、发展和进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和奉献精神都能实现均衡的提高和突破。
        初中班主任可以给全体学生安排出相关的劳动计划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劳动计划表上的值日任务。每一个学生应该认识自己的实际任务。学生可以彼此帮助、彼此配合,携手并肩来完成好劳动任务。扫地、擦窗、拖地、擦桌子、擦黑板、倒垃圾······这些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生要彼此互助来完成相关的劳动任务,在认真地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学生也能提高各自的劳动经验。劳动这件事需要反反复复的努力,也需要在积累经验中提高劳动才能。
        初中班主任在面对着初一学生的同时,要懂得把正确的劳动方法、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传递给学生,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作风和人生态度。初中班主任要懂得行胜于言的道理。换言之,学生的劳动能力是需要得到教师的牵引和推动的,唯有如此,学生的表现才能更加契合教师的理想状态。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综合发展、协调进步的人,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突破自我,实现充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庆平,马玉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4):11.
        [2] 许善军.从源于到学会——谈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1.
        [3] 宋敏健.关于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