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生本教学的设计与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 祝群英
[导读] 语文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知识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

        祝群英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回水小学校
        摘要:语文是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知识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理解、阅读沟通、思维构建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将生本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之中,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主体能力。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教学;课堂教学
        小学是学生基础培养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的认知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课堂策略,导致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发展不足,影响学生的基础培养和认知发展。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从学生的主体入手,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丰富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保证其主体的有效学习。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生本教学的内涵和实施作用、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具体运用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通过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主体引导不充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其主体的培养和引导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受本位思想影响,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其策略的运用和组织方面缺乏主体性,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参与存在被动、消极的主体问题。第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法是课堂组织的重要工具,多样化的方法引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保证课堂整体的实施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法,其组织形式和引导种类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整体发展存在不足。
        二、生本教学的内涵和实施作用
        生本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课堂活动,其生本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培养和主体渗透,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保证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益。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的学习讲究方式和方法,其生本教学的策略实施,主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易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理解。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主体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在生本教学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引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进而建立相应的认知体系,打牢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具体运用
        1、导学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互动是一种以导学案为基础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主体学情,以导学问题、互动问答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理解效果,保证课堂学习的主体效益。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情发展,灵活采取导学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导学问题展开学习互动,把握学生的主体方向,使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夯实基础、提高认知。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基础,预设相应的导学问题,如“为什么豌豆一开始认为这个世界是绿的,后来又认为世界是黄的呢?”“这五粒豌豆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这五粒豌豆各自有什么想法呢?”等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方向。随后,考虑到学生已通过导学阅读的方式,对文章的整体内容产生初步了解,对此,我展开问答互动,加强学生的认知效果。

“最后一粒豌豆落在了哪里?”“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第五粒豌豆与小女孩产生怎样的关系?”“因为第五粒豌豆的顽强生长,给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愉快和希望。”通过导学互动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2、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正处在形象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枯燥的语言学习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以生动的情境作为激趣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这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起到帮助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构建适合学生阅读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保持高效的认知状态展开学习活动。如在《观潮》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缺乏整体的认知基础,其语言阅读中难免存在低效的问题,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屏功能,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观看,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发展形态,进而在语言学习中,更具有目标性。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了解,纷纷被其壮观的画面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之中,迫不及待地了解更多知识。通过情境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的认知范围得到拓展。
        3、问题引入,打牢学生认知基础
        问题是启迪智慧、引发探究的重要环节,其问题环节的有效设置,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效果,还使学生的语言基础得到巩固与提升。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合理引入问题环节,科学设置问题内容,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在问题得引导下加深理解,深化思维,增强主体的理解效果。如在《蝙蝠和雷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内容,并发现蝙蝠与雷达之间所存在的科学联系。为了加深学生的细节理解,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对此,我根据学情特点,设置以下课堂问题:①通过阅读,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②为什么课文一开始要写飞机呢?③科学家为了探索出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条件,采取了哪些实验?得出什么结论?④结合蝙蝠和雷达的科学启示,你还能从哪些动物身上发现哪些生活事例?通过对课堂问题的主体设定,不仅能巩固学生的阅读基础,还使学生在语言思维的发展上得到提升。
        4、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个体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产生差异化现象,导致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合理化的引导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如在《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现象,对此,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形式,发挥小组之间的帮扶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增强能力。同时,我还根据各组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效果,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如“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呢?”“文章中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具有什么关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导学互动、情境教学、问题引入、小组合作等方法,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还使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加强,进而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水平。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主体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建萍.生本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求知导刊,2018(20):69-69.
        [2]单进文,蒲明川.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存阅刊,2018(2X):114-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