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陈福水
[导读]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从生命观念、

        陈福水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  
        摘要: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职责等方面去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可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生成性。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即不光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了,更让学生能在探究讨论中了解为什么,并通过问题梯度的层层递进,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问题驱动;模型流程;有效措施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度重视问题驱动模式的运用,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问题驱动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概述
        问题是一切自然科学前进的动力。有问题才会有思维的参与、投入。作为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学科,生物学也是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中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式就是问题驱动。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基于现实情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生成性,也即要在驱动探究中不光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了,更让学生能在探究讨论中了解为什么,进而通过问题梯度的层层递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简单地说,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创设生物学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状态下自然地产生问题,继而根据问题产生学习与探究动力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前置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先学的动力、课堂探究的动力。
        二、构建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型与流程
        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物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生物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型。
        1.从认识的宏观层面看,具体流程依次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评价。这一流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结果评价后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认识过程。
    2.从认识的微观层面看,具体流程依次是:建立思维基点、寻找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制造思维冲突。这同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三、高中生物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有效措施
        1.设置难易适中、阶梯性强的问题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加以设置,要注意层层递进与由浅及深,从根本上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发出来,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以此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所设置问题的适中性,不能过于简单,不能难度过大,要切实的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来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设置,以此在课堂上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思考。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培养,如果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将基础性的一些问题提出,重点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地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对于基础扎实且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则应当将有建设性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帮助学生将思考中的障碍突破。

    
        2.设置有趣味性的问题
        大量的科学研究充分证实,非智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情商,这项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效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设置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分子扩散”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香水带入,站在教室中间向四周进行喷洒,不久后教室前后排的学生都可以闻到香水的气味,能够有效说明分子的扩散现象。接着教师可以将室内的温度增加,并重复上述步骤,让学生了解到温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分子扩散的速度,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应当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还应当注意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以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动机。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常识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知识探究的源泉,需要教师利用这些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举例来说,在对“植物生长素”的生物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室外蓬勃成长的绿色植物给学生,学生在对图片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媒体课件中植物的生长方向具备怎样的特点?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受到了什么刺激?它是如何使植物生产方向发生变化的?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会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并且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而教师则需要及时的给予以有效解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使生物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探索性以及求知性等特点。
        4.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节优质课离不开问题的巧妙设置。问题设置不是简单的问题堆叠,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要遵循学习规律。问题设置要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对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这节内容,教师可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串,在大问题下面分解多个小问题。可将问题设置如下:
  问题1:为什么要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问题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列表总结)
  问题3:设计实验万案调查校园草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问题4:影响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画概念图表示)
  问题5:根据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对我国人口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改善建议?
   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提出疑问,然后小组内分工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并归纳展示探究结果。聚焦大概念,设计问题串,探究教学内容,实现知识迁移。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生物课堂教学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其有效措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周艳超.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以新教材“种群的数量特征”为例[J]. 求知导刊,2021(08):59-60.
        [3] 梁栋韦.“深度学习”指引下的问题驱动式教学实践与反思——以“伴性遗传”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36):25-26.
        [4]周芳.浅谈“问题驱动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13(07):06.
        [5]孙珊瑚.“问题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