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剖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4期   作者:王翠翠
[导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需求

        王翠翠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 和田市第二高级中学 848000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需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地分析,明确其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行动地采取对策,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将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是影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效的完成教学观念的更新,才能将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技术以及方法等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但是在新高考背景下,部分教师仍被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所影响,依旧坚持以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这种教学观念,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不仅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严重的制约着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限制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改革的脚步。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和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建设,以满足当前教学背景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并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难以做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效果的提升。部分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新的教学方法,但引入的教学方法相对较少,依旧体现出一定的单一性,难以完成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创建。
        2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显其课堂主体性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依旧是重点,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怎样创新都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这样才利于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真正得以实现,才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学习规律,才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
        例如,学生在学习“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可先将例子“点P(2,4)到直线3x+4y—7=0距离是多少”列举出来,鼓励他们进行计算。当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将题目条件进行转变,促使他们思考并计算“点(2,a)到直线3x+4y—7=0距离为2,求a值大小”以及“过点M(1,3)且原点距离为的直线方程”。当学生快速解答完题目后,教师继续将第三道题目中的“点M(1,3)且原点距离为”改为“M(1,3)且点N(3,1)距离为”鼓励学生继续尝试解答直线方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解答问题过程中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不仅自己可以概括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还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到了此方法辅助教学的优势,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会得到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2 基于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各种不同资源的共享,丰富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资源。

在新高考背景下,加强对各种教育资源的运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为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教学资源运用效率的角度进行思考,确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可以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教育资源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网络中各种不同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根据一些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更高,然而实际上很多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能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亲切感,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减低了知识接受的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例如,对于“集合”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合,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是集合中的元素,其中包括男生、女生,有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有班干部和普通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结合的概念,掌握并集、交集和补集的意义,而且还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学习数学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再例如,二次函数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计算银行利益、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等,有这样一道题目,“某产品的总成本y和产量x的函数关系式为y=3000+20x-0.1x(20<x<240),如果产品售价为25元,那么最低生产多少件产品才能确保不会亏本?”这样的题目就体现着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会非常有兴趣进行思考解答,在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做到了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4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
        几何直观不仅体现在几何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还贯穿于其他知识中,因此,教师十分注重几何直观素养的培养。在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将数学知识点以动态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高效获取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幂函数性质”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一上课先随意将数字“1、2、3、—1、1/2…”展示出来,鼓励他们分组将这些数字代入“y=x”“y=x2”“y=x1/2”“y=x-1”中,并且做出相应的图象。学生立即展开计算和作图。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几个不同的函数图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结合图象总结和概括出“幂函数的性质”。很多学生都认真地观察这些不同的函数图象,想要总结和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重点突显出几个函数图象中的点(1,1)(0,0)以及增减趋势上面,促使学生尝试从这些方面出发继续思考幂函数的性质。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掌握了幂函数模型,也了解了幂函数的性质,几何直观素养也随之提升,为后面应用幂函数解题奠定了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完善,围绕学生主体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并且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志坚,曹海瀛.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学周刊,2020(16):109-110.
[2]罗文婷.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3.
[3]刘继科.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