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云
广东省化州市第九小学 525100
摘要: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最为熟悉、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培育健康的身心都是必不可少的,孩子自天在学校学习知识,晚上回到家接受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二者若是各自为战,可能会造成矛后冲突,因此,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相互介作,形成“家校介育”的模式,才有可能取得“1+1>2”的效果,才能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路径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心理扭曲
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无法与父母接触,导致其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亲子活动更是难有。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无法跨越,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便更加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期待与父母经常见面,但这一愿望却无法实现。那么,这便造成了留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较其他儿童更为敏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也正是由于亲情的缺乏与长期无法得到正确的心理干预。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对父母出现了一定的仇恨心理,出现心理扭曲现象。而这些均不利于留守儿童日后的发展,并且极易使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误入歧途。对此,教师与家长均应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性格缺陷
由于父母长时间外出打工,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得到细致的照顾。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实极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护,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因而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再加之部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一起生活,被祖辈溺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使留守儿童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缺陷,使留守儿童无法积极向上地发展。留守儿童在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其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甚至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路径
1、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
首先,学校应该尽快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夕筹备委员会,并投入一定的运营经费和人力,做好具体的操作、对接方案,并监督学校的班集体按方案和步骤进行实施。其次,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首先抓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品格教育和心态培养,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动性,不压制孩子的天性的同时达到解放孩子天性的目的。第三,注重学业培养,这部分工作按照学校之前的工作安排实施,并些许加以调整,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第四,注重家风传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不断提及家风传承,这是中小学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传承好的家风,诱导家长学习身边的模范,做好自身家庭的风气,班主任通过小课堂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优良家风。
第五,不断地说服家长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家庭模范和榜样。
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由以下集体组成,家长委员会、班干部和班主任,学校下发政策给班级后,班主任结合班级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给出的建议,及时调整管理和教学模式,倾听家长的教育困难,并给出相关建议,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可以亲密接触同学,收集相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班主任更完善的了解学生。最后,定期开展合作共育课堂,可以采用网络视频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与家长的有主题沟通。
2、利用学校资源帮助构建家庭教育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性格、思想道德等方而的培养。即使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却在人际交和、品德修养、社会公德等方而存在很大问题。学校可以利用自有资源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系列课程,例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而知识的普及:一方而,家长可以接触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对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信任学校和老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频繁、更加顺畅;另一方而,也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家长有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更好,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与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鼓励家长主动学习、勇于实践,从而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与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教育,认识到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对孩子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做到家校良性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3、家庭教育应合理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应认同、理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家长既然选择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给子老师充分的信任。在正常情况下,家庭教育尽量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不要有太多冲突与矛后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矛后会造成孩子在认知方而的混乱,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也无法做出选择。同时,家长如果有意见,可以与老师私下交流。尽量不要在孩子而前发表对学校或教师的负而意见,因为这样会损害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性,使孩子不信任老师、不认同老师,那么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没有效果,从而失去学校教育的意义。因此,家庭教育应该积极支持、配合学校教育。
4、教师与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共享经验方法
很多时候,家长即使已经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可能在具体的方法上还有所欠缺。老师可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家长,同时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当孩子刚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时,一定会有不适应和约束感,家长应就孩子的学习状况、个人习惯等方而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老师尽快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拉近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同时,老师也应针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多做沟通,并在家庭教育方而给子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式。
三、结语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钟声香,刘青.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孩子成长[J].文渊(小学版),2018,(11):42.
[2]刘志民.家校携手 共建留守儿童阅读乐园[J].科普童话,2018,000 (11X):P.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