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5期   作者:司殿飞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

        司殿飞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第五小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先辈们的聪明才智,是推动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思想观念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美术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学科,承担着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此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围绕小学中低年级美术课堂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
        引言:中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美术认知能力薄弱、自制力不足、技法单一等特点,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结合名师画作、教师演示、实践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令渗透工作顺利推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这是可以增强渗透效果的教学手段。
        一、巧妙融入名师画作,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各种经典古书中体现,而且还与名师画作、民间工艺品等等有关。美术学科的一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绘画、提高绘画欣赏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融入名师画作,以此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的内涵、当代的时代精神。通过结合名师画作展开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绘画水平,而且还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令传统文化渗透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可见,在课堂中结合名师画作展开教学,是推进“传统文化渗透工作”顺利落实的手段之一。
        以三年级上册第10课“美丽的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观察、临摹、创作”的策略。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与花有关的美术作品,让他们去观察、总结植物的叶片、花瓣等形状结构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那朵最美丽的花。在此之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画出花朵的结构。结束绘画之后,教师可以先展示相应古代画家的画作,让学生去分辨自己的作品与名师画作之间的差距。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南宋知名画家杨补之的代表作“四梅图”。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幅名师画作的独特之处吗?”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究,去寻找“四梅图”的过人之处。在此之间,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有利于让学生可以成功找到该画作的亮点。在讲解这幅名师画作时,教师首先需要分析该画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等信息,这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绘画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及时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例如南宋时期的民俗文化特点等内容。总而言之,教师要灵活运用优秀的名师画作展开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结合相应实践活动,感悟传统文化
        中低年级小学生都存在注意力相对薄弱等特点,所以纯理论的说教方式往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那么传统文化渗透工作自然无法顺利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这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以此带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借此方式,令学生去逐步了解、熟悉传统文化,最终爱上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第20课“丰富多彩的玩具”为例,在教学本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现代玩具,例如遥控汽车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色彩、设计等方面给全班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玩具。紧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传统民间玩具么?”与此同时,教师出示传统玩具土家族板凳龙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束基本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以下任务“回到家之后,寻求父母的帮助制作一件简单的传统民间玩具”。借此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接触传统民间玩具的机会,这有利于令他们感悟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民间玩具绘画比赛”。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以此为接下来的“绘画比赛”做准备。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结合寻找到的资料独自进行创作。最后,教师还要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作品。总而言之,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推进“渗透工作”,这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增强渗透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增强渗透效果
        “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是中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虽然极具魅力,但是或多或少会比较枯燥、乏味。因此,“灌输式教学法”可能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这便会影响渗透工作的质量。而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可以搬进教室,所以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可以用更加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这有利于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以三年级下册第16课“家乡的桥和塔”为例,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家乡的桥和塔。”接着,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15分钟之后,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作品。随后,教师结合本课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建筑都是高楼大厦,那么以前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呢?”当学生陷入思考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北京圆明园、岳阳楼等等古代建筑。通过信息技术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去感悟中国古建筑蕴含的美学元素。总而言之,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以此令传统文化渗透工作顺利推进。
        结语:在小学中低年级美术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要时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出发点,这是保证渗透工作顺利落实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总之,教师要明确学生在“传统文化渗透工作”中的地位,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以此令传统文化完美融入至小学美术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尤艺霖.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20(19):25-26.
        [2]何晓喆.小学美术课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以超轻粘土为表现形式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为例[J].文化产业,2020(15):149-150.
        [3]张丽洁.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84-85.
        [4]周冰.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02):124-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