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林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衡阳 421008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的以“立德树人”为视角,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先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德育和美育的重点,然后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将“灌输式”的德育和美育变成“渗透式”的熏陶,同时加强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开放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态,扩大德育和美育世界,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中职生。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德育 美育 道德规范 审美能力
王国维曾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讲到:“完全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得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爱因斯坦也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多接受的是专业知识上的教育,他们可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但却不能做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真正让中职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职语文的德育和美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语文的教育,是一种能使人变好的努力,在我们的汉语里面,“美”与“好”常常连在一起,人为之人是因为有趋向美、趋向好的潜在可能。我们的中职学生由于长期游离于阅读之外,很少受到语文教育的熏陶,加上偏重专业,中职语文课程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重要手段,中职语文教材立足于学生的“知、情、意”,为学生提供了为人的外在规范和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
提供为人的外在规范是语文中的德育功能,培养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是语文中的美育功能。德育可以让学生依靠某种思考或理性去行事,而美育则可以让这种思考和理性成为一种理性化的自然。德育是美育的最高追求,美育是德育的有力手段,中职语文的德育和美育无法分割,两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它们共同使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
中职语文德育和美育统一首先要明确育什么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的以“立德树人”为视角,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德育和美育的一个重点,只有以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才能真正立德树人,培养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品质高尚的有用之才。语文老师要摆脱内容陈旧、思想僵化、方式生硬,不能针对现实问题的教学,要从教材中挖掘能培养核心价值的德育和美育元素,增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分量和内容,着重于真善美、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性、公平准则、道德底线等问题的探讨和摸索。
语文教师在明确德育和美育的目标后,要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和新时代中职教育的特点,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变成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熏陶。不能再走照本宣科、强制灌输的老路,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和接受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式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过程引导,实现德育和美育的持续性,让学生慢慢具备分辨是非美丑的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中职语文的德育和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狭小天地,因为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教材在文本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呈现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老师想要在教材中完全实现德育和美育还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老师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延伸阅读的有效衔接,即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德育和美育使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德育和美育世界。课外延伸阅读可以增进学生对人情、人性、人道的感悟,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灵魂,同时也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反观自我,完善自我中,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和审美情感。根据观察,一个在课堂上受过良好的道德和审美熏陶的学生,更能被课外作品的思想、情感所吸引,能更好的从阅读中发现文学的思想性、道德性和美的存在。通过延伸阅读,学生个人生命情态更开放和丰富,能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审美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和美育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是二而一的,没有脱离美育的抽象孤立的德育,因为德育就在美育的过程当中,只要真正抓住了美育,领悟了作品中的真善美,德育也就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国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盛海耕.品位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夏伟林(1982—),男(汉族)。湖南衡阳,衡阳市职业中专,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衡阳市中职语文美育与德育的统一研究》(立项编号:ZJZB20200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