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金海星
[导读] 数学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理

        金海星
        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小学,201306
        摘要:数学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理,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对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进行归纳,提出了创设优良情境、充分挖掘教材、辩证唯物启蒙、联系生活实际、全面了解学生等方法,希望能够对德育全面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存在于当今社会时代的方方面面,对于一所学校发展而言,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学习上的知识,更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个教师,决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养,不管是哪一阶段的学习者,道德品质的教育发展都是我们所有这些课程指导教师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阶段,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创设优良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以一个问题导入为情境、以悬念设置为情境、以实际生活为情境、以寓言或童话故事为情境、以操作活动为情境等等。
        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将本、笔、文具盒等物品摆放在讲台上,并分给学生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创设生活中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如何利用人民币购买物品,设置不同的体验活动,如买一买、分一分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能为生活服务的,同时体会人民币的功能,并能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学习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时,教师让学生们量一量,从身边的物品入手,如书边、铅笔、文具盒等,学生们可能在操作和合作中总结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既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又能感受到自己学会测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加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现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直观、生动、形象,可用于情境创设。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学能够通过折叠和旋转的动画更好的观察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特点,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生的课本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要进行仔细挖掘,把教材自身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后加以利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符合教学工作实际和儿童发展特点的德育教育素材,如情境图和例题等。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很多插图,美丽的校园、整洁的房间、磁悬浮列车和雄伟的大桥、欢乐的农家小院、多种多样的动物、班级大扫除、给花草树木浇水、校园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教材整体给学生渗透了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态度,教师要结合教材对渗透德育教育。如《准备课》中是学生上学,校园中升国旗的场景,教师要渗透给学生爱学习、按时到校、热爱祖尊敬老师等德育思想。有的主题图直接给出了德育思想,如《8和9的认识》,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情境图,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钟表的认识》以小明的一天为情境图,《你知道吗?》部分给出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有了时间意识,并利用太阳照射的影子和滴水等方式来计时,渗透珍惜时间,养成良好作息生活规律的意识,同时也渗透劳逸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我国古人惜时如金、不断创造的科学精神。


三、辩证唯物启蒙
        小学数学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教材中的例题和主题图大多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学生学完数学知识要做应用题进行实际应用,体现了实践是一切认识的终极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生活。学生学习数时,先是从10以内到11-20再到100以内最后到万以内,依次递增,范围越来越大,计算越来越难,这体现了量的积累。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有了这个学习基础,到五年级上册接着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现了事物在不断发展,要经历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思想,比如具体和抽象、个别与一般、有限与无限、变与不变、分与合、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等。辩证唯物主义不单单是哲学的问题,他更是我们每个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
四、联系生活实际
        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大部分的例题和主题图、情境图都很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如学生学习完三年级上册《测量》后,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对家中不同的物体进行高度、长度、重量等的测量,学生既可以运用学习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勤于实践的品质,又能与家长进行合作,给学生向家长展示的机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融洽的家庭关系。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我们经常会全家出游,这就会涉及到买票的问题,计算票钱就可以利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进行计算,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有用,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学习《平均分》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涉及到的分配的案例,分蛋糕、分水果等,如何分配才能使得分配结果最公平,每个人分配多少等。这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是学生经常会遇到的但又不能科学的进行解决的,通过教师对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渗透公平公正的思想。学习《统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的用电量、用水量、家庭消费支出等,这样既能巩固和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养成爱统计、爱记录的习惯、培养节约消费的生活理念。
五、全面了解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己知彼,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待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思维理解能力、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日常的思想动态等等。了解的途径和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日常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进行谈话访问、研究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好、分析学生成绩单、作业本、阅读学生的日记、对其周边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等等。有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学习起来就轻松,有的同学反应慢、学习方法不正确,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独特的地方,针对这些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计划,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针对班级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的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较弱,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气馁消极的情绪,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或者个别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引导他接受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并努力克服,鼓励他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要认可他们的微小的进步,有指导性的帮助他们分析总结产生错误或困难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更正。
结论:
        本文旨在对我国目前对于小学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展现状的研究,让学生在学到小学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具有一定的正确的价值分析观念的引导,从而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地、长远的、有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马德泽.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1(10):3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