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衡阳市中职语文美育与德育的结合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 裴兴发
[导读] 在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从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的维度
 
        裴兴发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衡阳  421008
        摘要:在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从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的维度,确立美育与德育结合的教育策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二者结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和探讨结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   美育   德育  结合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则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美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增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尽管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则。故此可知,强调美育在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美育思想和实践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而且其中还包含着德育和智育的因素。它们的融合完全能推动与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深化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只有在目标、途径、内容等方面把美育和德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大美的人格。中职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境地,多数人对未来没有设计甚至陷入迷失,这样一个心理前提使得学生在认识世界和人生的背景下不能有更理智更客观的结论。美育就是要提升人的发现美、认识美、热爱美并发扬美的能力,将世界和人生向美善的方向推移。中职生课业负担相对轻,也有更多的时间和余裕允许教育者去设计更多的美育方式和内容。
一、课内课外美育和德育的结合
课堂是学生美育和德育的主阵地。在继承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当代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人事的变化要求,适时适度改进改善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讲求“精英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不仅为社会国家计,也为个人计,要培养学生创造和感受幸福的意愿和能力。
基于此,当代课堂可以改换传统教育“填鸭式”的知识宣讲和灌输方式,中职生的语文课堂内容,笔者认为在精不在多:在通盘考虑教育任务和目标要求的大前提下,合理抽象和归纳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精选难度适中审美意蕴丰厚的篇章进行探讨和赏析。这就对当代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个人要求:既要通晓书本知识,还要熟悉社会实际,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学生在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上的特点,放低姿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讨论和引导。
譬如讲《红楼梦》,就不必要死守着传统意义上反封建的宏大主题,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探讨红楼人物人性之美之殇;讲人物形象,不要一句话就姿态强硬地宣告林黛玉之美,可以从细节处慢慢讨论美在何处。结合当前社会的审美认知,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审美认同。学生感觉到了趣味性,知识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壁垒,“润物无声”地增进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知识能力。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规模较小操作性较强的竞赛活动。

譬如组织一个“背诵一句诗,了解一个人”的讲故事比赛。文学家不是超人,有血有肉有常人的喜怒哀伤,引导学生在赏鉴作品的同时从人的层面上了解作家,这对培养鉴赏力和道德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美虽不等同德,但能很自然地导向德。
二、个人和集体美育和德育的结合
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问题上,东方民族更多是倾向于集体主义的,这自然没有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个性的完善和张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希望自我实现,给自己的人生找到最大的价值。
在此观念之下,现代教育相应地也要尊重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和自我实现。落实到学校教育之上,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维度上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新。
中职生在文化成绩比拼中失利,无论是作为对失利的补偿还是曾经性格的延续,中职学生个性更加难以驾驭甚至桀骜不驯。这样,就要求班级管理者采取合理及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教育学生和谐处理个人和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譬如通过《中学生守则》的宣讲和谐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通过传统礼仪的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辨明美丑,和谐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习近平“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大主题下,和谐就是美,就是善。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加以阐释和说明:首先增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了解学生现实困难,在激励学生立志发奋端正人生航向的基础上,也要创造条件解决好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其次要宣扬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理念。学会与人分享与人共担,个体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智慧和力量,相应地,个体也要尊重集体的意志服从集体的方向。拥有爱心,学会感恩,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共生、共荣、共建、共进。最后,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从自然中来,依托于自然并返归自然,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绿水青山看中国”,从小,从小事,从细节处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的道理。
三、学校与社会美育和德育的结合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的主要场所,理应担负起学生美育和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性地进行各种各类活动。德育较为重要的载体就是开展各种美的活动,依靠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书画、器乐等),举办体育、艺术活动(运动会、文艺表演、技能竞赛等),选用各种教育形式(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参观访问等),与其他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节日庆祝等)结合,通过美育活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愉快而又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和陶冶,从而激发对美的热情和憧憬,对人生的展望和规划,完善个人的情操和修养。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育情境。譬如营造校园美的环境,创建校园文化,利用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思想受到浸润,心灵受到触动,行为受到引领。真正让校园成为美育和德育的有力承担者。
社会环境的净化以及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全社会要净化风气,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学生不是封闭的主体,学生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其审美观念和品德修养的养成也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未成年人的三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定型之前,他所具有的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环境和旁人那里“继承”得来,重视社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社会与学校联手,才能更大程度地有效推进学生的美育和德育的进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综上,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共生共融,理应成为学校在“立德树人”旗帜下所必须坚持的反向和行动目标。二者相互作用、影响、补充,使学生行为受到自然的约束,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精华,品格得到提升,行为变得端正。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在更大的尺度上不仅是对家国社会的责任,也是学生将来人生得以幸福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洪岩,谈美育与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0
【2】徐丽素,社会思品课堂的德育美育化探析,成才之路,2011-08-1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衡阳市中职语文美育与德育的统一研究》(立项编号:ZJZB20200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裴兴发(1980—),男(汉族)。湖南衡阳,衡阳市职业中专,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