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依群
海口市第一中学
摘要:通过对“群文阅读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语文教材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富有活力的教学形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既能平等互动,又能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总之,群文阅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1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群文阅读提供的文本,不仅来源于教材,还来源于各种文学作品、生活素材,材料完整而丰富,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兴趣。
2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相比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群文阅读阅读面更广,学生的阅读角度、思维方式、视野广度、过程体验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有助于学生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增强语感,拓宽思维格局。
(二)对教师的意义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群文阅读课的尝试,改变了语文课堂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多说话,提的问题也不能太多,问题必须有可探讨性,对文章要有取舍,这种课型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对教师把握重点、难点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摒弃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回归淳朴自然。
2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增加阅读量
教师要想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根据本堂课的核心任务进行精心设计,这时找什么文章,去哪里找合适的文章,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困扰到他们,所以教师一旦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就要先进行大量阅读,促进自我成长。
二、群文阅读式课型教学设计研究
(一)互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比较阅读为主 “互文”是指互相有关联的文章,其体裁广泛,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联结点,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代乡愁诗群文阅读一课时,教师选择了杜甫《月夜忆舍弟》、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温庭筠《商山早行》四首诗歌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
1哪首诗最能体现“每逢佳节倍思亲”?
2哪首诗歌最能引起旅人共鸣?
3哪首诗最能体现战争离乱、亲情可贵?
4哪首诗对边塞自然环境的描写最典型?它们分别体现在哪些诗句中。这四个问题,为学生快速建立起一个阅读的支架,从整体上把四首诗各自的特点和主要艺术特色都梳理出来,有助于学生较快、较粗浅地把握每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且有利于下一个环节的有效展开。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比较阅读这四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一是,诗人分别用什么意象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二是,乡愁是由什么引起的?
三是,诗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能引发学生对共性问题的思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多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发挥阅读的系统性功能
多任务学习活动是指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设计一组有关联性的探究问题和学习活动。整堂课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探究活动,这些任务要进行统筹规划,具有整体性,这些问题往往具备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特点,每个小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解决大问题,能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有一种诗歌叫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群文阅读”时,挑选的文章是《白马篇》《江上吟》《将进酒》《赠裴十四》《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古风》,采用了多任务学习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整堂课系统规划,分成三个任务区:
1入唐——品太白遗韵。
2绘唐——赏谪仙风流。
3颂唐——赞青莲风骨。
这三个任务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阶梯,即“导入—赏析—拓展”。
在设计任务区内部问题时,教师注意问题的环环相扣,把最有教学价值的问题集中设计优化,形成了强大的盛唐情境,以便于学生体验李白诗中的豪迈和浪漫风格。如“入唐——品太白遗韵”导入的任务区内,设计的系列问题是:
1盛唐诗洋溢着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2从群文中找出你认为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句,想想该怎样朗读它们?
3从诗中你能感受到李白怎样的心境?在导入环节中,配乐是《昔情难追》,其曲调空旷,节奏紧凑。此曲高潮来临,产生了极大的听觉冲击,这样的设计灵活、不死板,层层关联,能精准切中李白诗中的盛唐气象,使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思想内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
(三)共振点写作设计——以提炼写作方法为主 群文阅读教学课堂设计活动多种多样,学习方式自由灵活,语文课本每单元的编排也带有群文的雏形,每课的课后习题基本排有练笔题,这些练习和单元写作都是对本单元学习能力的拓展和迁移 。因此,教师进行了尝试:以课本里的文本为群文材料,培养学生细致阅读文本的习惯,并运用于写作中。共振点就是这些文章的共性,阅读教学设计要做到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这些文本,找到这些文本写作方法的共同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师恩友情系列》——群文阅读写作课时,教师选择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都德的《最后一课》作为群文材料,并为这次教学设计以下目标:
1写“老师二三事”片段作文,挑选几件突出的事情,运用恰当的叙述语气来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并尝试在描写中突出自己对老师的情感。
2在其中一件小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抓住这位教师最突出的特征进行细节描写,呈现出自己的语言风格。
结束语
综上述,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能灵活、有目的地筛选整合文章,开启阅读教学新模式,让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更多元、教学策略更灵活,加深学生的深层次阅读体验。这对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发展都有着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咏梅. 农村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实践策略初探[J]. 学周刊. 2020. (13):59-60.
[2]方丹丹. 初中群文阅读高效教学策略设计的思考[J]. 新教育. 2019. (29):94-95.
[3]翟海莉.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 试题与研究. 2019. (25):182.